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chu:二声)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其犹枽(tuo:二声)龠(yue:四声)
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注解]
一,仁:仁爱,仁慈。
二,刍(Chu二声)狗:用野草扎成的狗,古人祭祀时用,用后即扔。刍,野草。
三,枽龠:古代的风箱。
四,数:通"速”。
五:适中的意思。
[译文]
天地无所谓仁爱,对待万物像对待祭祀的祭祀似的草扎的小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然生长,有道的人无所谓仁爱,对待百兴也如同对待刍狗一样,任凭百姓自己发展。天和地之间,不就像一个风箱吗?虽然中空但永无穷尽,越鼓动风量便愈多,生生不息。政令目繁多反而会加速国家的败亡,不如保持虚静,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导读]
老子表达了自己无神论的思想倾向,反对将天地,"道”进行人格化的观点。他认为天地是自然存在,无所谓仁,也无所谓不仁,它对世界万物没有特定的感情,只是任其自生自灭,自由发展,同样,圣人治理天下也应如此,让百兴自劳自息,遵从自然规则,采取无为而治的方式。但太多的冗政繁令会让人们不知所从,造成混乱。
[解析]
这一章里:老子由天地的“不仁"讲到圣人的"不仁“进而提出了“守中"的思想。和前文不执于一端,“不尚贤”“无为而治"的思想是一贯的,其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老子再次表述了自己无论无神论的思想倾向,否定当时思想界存在的把天地人格化的观点。他认为天地是自然存在的,没有理想和感情,它的存在对自然界万物万事不会产生任何作用,因为万物在天地之间依照自身的自然规律变化发发展,不受天,神,人,的左右。而是老子又谈到"无为"的社会政治思想,是对前四章内容的进一步发挥。他认为,作为圣人一理想的统治者,应当是遵循自然规律,采取无为之治,任凭老百姓自作自息,繁衍生存,
而不会采取干预的态度措施。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王弼说;"天地任自然,无为无造,万物白相治理故不仁也。”
“天地无所偏爱,表明天地是一个物理,自然的存在,并不具有人类的理性和感情:万物在天地之间依照自然法则运行,并不像有神论者所想象的那样,以为天地自然法则对无所有所偏爱,或对某物有所嫌弃,其实这只是人类感情的投射作用。这一见解,表现了老子反对鬼神术数的无神论思想。从无为推论下去,无神论是否符合逻辑的必然结果。他认为天地是无为的,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只须依照自然界的发展规律生长不变化,不需任何主宰者驾临于自然之上来加以命令和安排。
“圣人不仁,以百性为刍狗。”同样,圣人无所偏爱,取法于天地的纯任自然。
即圣明的统治者对百姓也不应有厚有薄,而又平等相待,让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安排作息,对此,老子做了个形象的比喻,圣人不仁对,待老百姓也想对待刍狗一样。
"天地之间,其犹葉龠乎i
动而愈出。枽龠是指用手操作的鼓风工具,即风箱。老子将天地比作一个可以来回活动的风箱。只要拉动就可以鼓出风来,而且生生不息,不会竭尽。天地之间,风霜雨雪,电闪雷鸣,皆为地二气激发涤荡所致,万物生生不息,无不依赖此气。天地之间好像一个风箱,空虚而不会枯竭,越鼓动风越多,而人体就像一个小风箱,风箱的作用在于使炉火更旺。如果用丰胸的原理来修身,测生命会更富有激情,生命力会更强。
“多言说穷,不如守中”老子通过上术比喻想要说的问题是“政令繁苛,只会加速其败亡,不如保持虚静状态。“即用
很多言辞法令来强制人民执行,很快就会遭到失败,不如按照自然规律办事,虚静无为,这样万物反而能生生不息,永不枯竭,这里所说的“中"不是,"中正“之道,而是虚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