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注释】
天地不仁:天地无所偏爱。即意指天地只是个物理的、自然的存在,并不具有人类般的感情;万物在天地间仅依循着自然的法则运行着,并不像有神论所想像的,以为天地自然法则对某物有所爱顾(或对某物有所嫌弃),其实这只是人类感情的投射作用!
刍狗:用草扎成的狗,作为祭祀时使用。
圣人不仁:圣人无所偏爱。即意指圣人取法于天地之纯任自然。
【今译】
天地无所偏爱,任凭万物自然生长;圣人无所偏爱,任凭百姓自己发展。
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吗?空虚但不会穷竭,发动起来而生生不息。
政令烦苛反而加速败亡,不如持守虚静。
【引述】
本章分三段来说明:
(一)“天地不仁”是说明天地顺任自然,不偏所爱。这句话是就天地的无私无为来说。“以万物为刍狗”,便是天地无私的一种表现。
依老子看来,天地间的一切事物,只是依照自身的发展规律以及各物的内在原因而运动而成长。
先前的人,总以为日月星辰、山河大地都有一个主宰者驾临于其上,并且把周遭的一切自然现象都视为有生命的东西。儿童期的人类,常以自己的影象去认识自然,去附会自然。人类常以一己的愿望投射出去,给自然界予以人格化,因而以为自然界对人类有一种特别的关心、特别的爱意。老子却反对这种拟人论的说法。他认为天地间的一切事物都依照自然的规律(“道”)运行发展,其间并没有人类所具有的好恶感情或目的性的意图存在着。在这里老子击破了主宰之说,更重要的,他强调了天地间万物自然生长的状况,并以这种状况来说明理想的治者效法自然的规律(“人道”法“天道”的基本精神就在这里),也是任凭百姓自我发展。这种自由论,企求消解外在的强制性与干预性,而使人的个别性、特殊性以及差异性获得充分的发展。
(二)天地之间是一个虚空的状态。虽然是“虚”状的,而它的作用却是不穷竭的,这和第四章的说法一样,这个“虚”含有无尽的创造因子。所以说:“动而愈出”——天地运行,万物便生生不息了。这个“动”(在虚空中的“动”)便成为产生万有的根源了。可见得老子所说的“虚”,不是个消极的观念,反而是个积极的观念。
(三)“天地不仁”和天地虚空都是老子“无为”思想的引申。天地“无为”(顺任自然),万物反而能够生化不竭。“无为”的反面是强作妄为,政令烦苛(“多言”),将导致败亡的后果。这是老子对于扰民之政所提出的警告。
【互说】
网友:
本来就没有所谓的仁,所以圣人和天地不仁,万物和百姓与刍狗也没区别。把万物分门别类,将人划三六九等,这就不是道之所为,而是人之所为了。
网友:
世界不是善意的。也不是恶意的。世界是无意的。
网友:
有道的圣人,心如天地,所作所为,理为该做便做,义所当为则为,均是自然而然的。若为求仁爱而仁爱,此心就有偏私,非大公。
网友:
圣人效法天地不因主观好恶去干涉百姓的自由。越是搅扰,越是纷乱,不如保持中虚恬静的状态。
你如何理解本章的内容呢?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文章说明:内容参照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