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大时代的生存智慧(二):举头四向望,眼中无故人。
光绪二十一年的隆冬,天津小站一个子不高的精壮汉子,在练场之上目光炯炯,注视着士兵操练,而每次出操和野外训练他都会随行观看,与士卒关系十分亲贴,甚至7000余将士中的低级军官他几乎都可以认全,并对他们的优缺点熟记于心。这个精壮的汉子就是袁世凯,他知道,这支军队将会是他在庙堂与江湖之间的立身之本。
北洋军最初被称为袁家军,但是这支军队中却没有几个姓袁的,作为北洋军之父,袁世凯委以重任的多是有才干的素无瓜葛者,像段祺瑞这样老实巴交农民出身的青年被破格提拔的例子并不少见。而挑灯苦读兵书、薪饷发放苛严、事必躬亲的袁世凯,就这样将普通官兵感染,进而成为整个北洋军战斗力的向心力。尽管练兵并非一帆风顺,但是在袁世凯遇到的第二个贵人,时任清廷军机大臣的荣禄,再次给了他一次大展身手的机会。
而袁世凯一生的四个所谓污点,暗杀吴、宋两人至今仍疑点重重,而称帝更是不可一言概之,但是“出卖”当时的康梁维新派,这一点与荣禄相关甚多。戊戌变法之后,袁世凯的声誉转下,这其中少不了康有为的功劳。但是作为本是这场戊戌变法的局外人,袁世凯被强拉入局,最终被扣上了背叛的帽子,可以说他是临阵变节的不齿,但是更多的是他对时局的分析。当时对于晚清末年的局势,慈禧作为一个旧派强人,苦心积虑地布局了7年之久,其最为倚重的荣禄坐镇直隶总督,掌军机大臣,清军悍将聂士成、董瑞福两人分领甘军和武毅军掣肘北洋军。
更不巧的是,这3支军队均属于荣禄管辖。而久经宦海的袁世凯知道,这场博弈中光绪和他的维新派,一开始就不足以抗衡,即使填上自己的北洋军,最终的胜率也太过冒险。而自己能有今天,离不开荣禄当初的“上疏保全”。更令袁世凯心寒的是,康梁维新之众的保密工作很差,书生意气的背后是满城风雨的山雨欲来之势,聂士成麾下武毅军进驻京畿之东,剑指北洋军的小站方向,自己恩公荣禄更是点拨:“你还是回去好好练兵吧。”所以袁世凯与其说是一个骑墙派,不如说是“造化弄人”的尴尬人物,也注定了戴着争议的脸谱。
戊戌之后,慈禧诏命荣禄整合京畿军队,袁世凯的北洋军改称为武卫右军。其后的庚子大乱中,慈禧宣战列强,东西两条战线之上烽火硝烟,东线的阻击战,清廷最后的悍将聂士成战死,众多部将亦战死于八国联军枪炮的两线夹击之中,最后全军覆没。而清廷的诸多老臣,在李鸿章“此乱命也,粤不奉诏”的奏疏中,实行东南互保,守土山东的袁世凯,权宜之下派出境内4000余淮军入京勤王,而自己最精锐的北洋军却依然驻守山东,保境安民。当慈禧西狩回銮,“才堪应变”的袁世凯更是奉上40余万两白银、军火、粮草、伙食,这般雪中送炭,风光强硬了半辈子,却风餐露宿了一路的老妇人,此时也不得不眼酸心热,感念其情。
清末乱世之中的纵横捭阖,从危机四伏的藩国开边之将到守土之臣,袁世凯始终尽他最大的努力做到周全,距离一个位置也越来越近,那就是群臣之首、实权之冠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事实上也就是清廷最后的末代宰相。而就在袁世凯赴任的前后2年时间里,李鸿章、荣禄等人相继过世,朝野上下“举头四向望,眼中无故人。”一个只属于他的孑然时代,即将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