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位两个孩子的爸爸很困惑的问我两个问题,1.他说他的两个孩子很贪玩,静不下心来学习;2、他在家里的时候和不在家的时候,两个孩子的状态不一样。
我问他你的孩子分别多大了,他说一个10岁,一个8岁。我问他,你期望孩子怎么样?他说希望孩子安静一些,不管爸爸在不在家孩子的状态是一样的。
我说首先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爱玩、爱动是他的天性,所以你家孩子这样很正常,如果你觉得你家孩子这方面有点过的话,你觉得家里谁的心特别燥,情绪化。他说孩子的妈妈,孩子的妈妈情绪特别不稳定,很焦虑,尤其是面对两个孩子,没有一点耐心。对了这就找着根了。孩子就是一面镜子,照见的全是父母的状态,所以要想孩子好,父母要先休自己,原件好,复印件自然好,所有看似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很多父母刚开始不认为是自己的事,就摁着孩子使劲,让孩子参加各种的学习,企图改造孩子,太多的事实证明,孩子通过学习变好了,结果回到家里,父母没有变,还是原来的老环境,孩子很快打回原形。所以太多的父母走了很多的弯路,才意识到问题在自己身上,开始学习休自己,走上了自助助人的路。
第二个问题是:因为爸爸经常出差,所以爸爸在家的时候孩子很乖,爸爸一出发,孩子在家就不听话。我问他你希望孩子怎么样呢?这位爸爸说:希望自己在家不在家孩子表现的都一样。我问你真的允许吗?爸爸沉思了一会说:“好像还不够允许”。因为爸爸经常不在家,和爸爸亲近的机会特别少,再加上爸爸回到家里对孩子特别的严肃,孩子因为害怕爸爸的威严,才表现的乖,这不是孩子的真实状态。问题不在孩子身上,而在这位爸爸身上。爸爸经常不在家,所以在家庭互动关系中,爸爸的位置是经常缺位的,即使爸爸回到家里,因为爸爸的严肃,孩子对爸爸的害怕以及生疏感,爸爸和孩子的互动也会很有限。每个孩子都很敏感,觉知力很强,在这样的环境和氛围里,孩子只能伪装自己,无法真实的表达自己。
我建议这位爸爸,首先在孩子面前,先放下自己的严厉,因为一味的严厉,会把孩子和自己的距离推得更远。和颜悦色的先和孩子打成一片,孩子敢于亲近爸爸,愿意把自己的心事告诉爸爸,和孩子之间建立足够的信赖感和安全感,让孩子感受到爸爸的力量、爱和包容,然后在给孩子制定做人做事的原则和立场。让孩子不是因为惧怕爸爸而乖,是因为自我要求高而自律。这样即使爸爸不在家,孩子一想到爸爸,首先特别的温暖,然后才是自我约束。这样爸爸和孩子之间的链接会越来越深。爸爸足够的允许孩子,孩子才会自由自在的做自己,成为最好的自己。
两个问题,看似是孩子的事,最终这位爸爸意识到是父母的问题,为这位有觉知的爸爸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