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教学随笔
文/高平六中 郭霞
我们的学生,总会给人意想不到的惊喜和收获。
《愚公移山》的课堂上,我们进行了辩论。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辩题一】愚公到底“愚不愚”?
正方:愚公确实很“愚”
1.“年且九十”,可以猜想他年迈体衰,然而一把年纪还要移山,简直痴人说梦。(年迈体衰)
2.况且这山“方七百里,高万仞”,绵延高峻,而移山的人员只有“子孙荷担者三夫”,外加一个老人,一个小孩儿,这样的移山无疑以卵击石,自不量力。(人单力薄)
3.他们还要将土石“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根据地图推断,这期间大约300公里,路途这么遥远,怎么可能实现?即便可能,也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不值当,不如搬家。(路途遥远)
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一年才能往返一次,什么时候才能把山移走?只怕山还在,人却累瘫了。(耗时长,进度慢)
5.“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他们移山能用的只有竹篾、柳条编织的器具,条件艰苦。这不是自讨苦吃吗?(工具简陋)
6.我不明白,移山这样不切实际的行为,这样艰辛的事情,愚公为什么还要求“子子孙孙”都要坚持?他不仅迂腐,而且自私。
反方:愚公其实“不愚”。
1.愚公移山不是为自己。“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当地人都有这样的苦恼。“愚公年且九十”,完全没必要这么辛苦。他这样做,是为他人考虑,为子孙后代着想。移山,是造福千秋的伟业。(胸怀大志,目光长远)
2.“聚室而谋……隐土之北”愚公移山,是和家人商量后,经大家同意才开始的。而且,当智叟质疑时,他轻松应答。由此可见,移山的举动,是他经过深思熟虑的,切合实际,不是盲目之举。
3.人单力薄,山高路远,愚公明明知道这些困难,却还要移山,可见他做了充足的心理准备,敢于迎难而上。
4.智叟笑他愚笨,劝他放弃,他却不为所动,他是一个坚守信念,坚持不懈的人。
5.他的坚持不懈,还能从这里体现出来:“操蛇之神惧其不已”。连山神都坚信他会一直不停地干下去。
6.“吾与汝毕力平险”,可见,愚公决定做一件事,就会全力以赴。
7.他目光长远。他看到了未来,“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总有一天,这座山是能够被削平的。
8.春江水暖鸭先知。愚公首先提议移山,敢为人先,思想超前。
9.他不仅敢想,而且敢干。商定之后,“遂”率领大家移山,可见他行动力强。
10.他不仅是一个开创者,而且还是一位实干家,一位领导者。“遂率子孙荷担者三人”,他是带领着大家一起干的。
11.移山确实是一件苦差事。愚公让“子子孙孙”埋头苦干,并不是自私,是因为他坚信两个道理:第一,变则通,通则达。第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辩题二】智叟究竟“智不智”?
正方:智叟很“智”。
1.年迈自当安享晚年,不自讨苦吃。
2.对于愚公移山的行为,他敢于评论。
3.他与愚公交谈时,指出愚公年迈体衰,是客观的评价。
4.他很现实,讲究实际。
反方:智叟不“智”。
1.同样年迈,愚公心怀大志,而智叟却望山生畏。
2.智叟思想顽固,不求改变。
3.智叟鼠目寸光。看不到未来“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4.智叟敢于评论,但他评论时却盛气凌人,“甚矣,汝之不惠!”“其如土石何?”以己度人,自以为是,自作聪明。而真正聪明的人,应该是谦虚的,是和善的。他“笑而止之”中带有嘲讽,并不是真诚的评价。
5.年迈就只能安享晚年吗?有一个词叫做“老骥伏枥”,还有一个词叫做“老当益 壮”。这才是老年人该有的活法。年龄,不应该成为不努力的借口。
看完这些,我相信你会与我感同身受:我们所教的孩子,他们的优秀,远远超乎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