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霞
《黄河颂》一文位于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是“家国情怀”主题中的一篇。《黄河颂》以颂诗的形式,通过激昂的旋律、磅礴的气势,展示了黄河倔傲不驯的血性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对于本课教学,教师用书上有两个要求:1.感受诗中的黄河形象,领悟黄河所凝聚着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2.细心揣摩课文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学会做批注。
教学前,我了解到学生对黄河有一定的常识了解,但对于其磅礴的气势缺乏真切的体会,以及对黄河流域的文化了解不多。因此,若直接教学,学生可能对诗歌中的黄河形象缺乏感情投入,有必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黄河知识。此外,这首诗歌写于1938年抗战时期,诗人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虽年代较远,但学生已经学习过这部分历史,有一定的背景基础,教学时教师联系时代背景,可引起共鸣。
根据以上两点学情判断,我借鉴了张慧莲老师的教学实录,对《黄河颂》进行了如下设计:首先,共话黄河知识,感知诗歌内容(5分钟);其次,欣赏朗诵视频,批注朗读知识,在朗读交流中初步感受黄河形象及其精神(15分钟);然后,结合背景知识,研读颂歌部分,领悟黄河所凝聚的精神(20分钟);最后,学习黄河精神(5分钟)。
第一次讲授《黄河颂》,是在28班,我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1.第一部分“共话黄河知识”占用的时间较多。原因有两个,其一,学生所查资料基本是一整页从百度上复制下来的,并未提前整理,分享和补充时没有侧重点,知识内容不全面。这就启示我在布置预习作业时试着明确作业要求,例如告知学生查黄河的相关知识,包括:黄河的地址位置,发源地,流入海洋、流经地区、河流面积、干流走向、主要支流、黄河流域的经济文化等。其二,学生在讲述时,教师未能有效引导。反思,一定要捕捉与诗歌内容相关信息,有的放矢,把握时间。
2.背景知识中插入的视频内容有点长,可缩减为2分钟。
3.这节课的最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领悟黄河精神,一节课下来,课堂气氛较好,可学生真正领悟了没有,这其实是个未知数。因此,需要加一个检测题:请以“啊,黄河”为开头,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一段话歌颂黄河。
调整完毕,我在27班开始《黄河颂》的二次教学,基本达到预想教学效果。可在课堂小结部分,教师呈现板书:序曲( 朗诵词 )——主体(黄河— 黄河)——尾声(黄河),学生的回答并不理想,尤其对第一空的理解。我原本以为,教学设计中,虽然没有明确的诗歌内容层次划分,但在教学时,无形之中已理清诗歌思路:序曲(朗诵词)——主体(望黄河、颂黄河)——尾声(学黄河),学生应该能懂。事实表明,若让我的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就应在教学中明确。可这个知识点又该如何巧妙处理呢?
李慧莲老师的教学实录中,诗歌的层次划分是在朗读交流中解决的,明确“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这句总领下文,朗读时停顿要稍长。可借鉴这种做法,明确“望”字统领下文“奔向东南······劈成南北两面。”此后的层次划分也可迎刃而解。
闫丽鹏老师的教学设计中,诗歌的层次划分实在诵读的自学指导中完成的,指导如下:王汀园——p28,贾越——”我站在高山之巅······九曲连环”,窦晨妤一一“从昆合山下…南北两面”,第1.2.3.4小组一一第一个“啊!黄河!”第3.4。5.6.7.8小组一一第二个“啊!黄河!”第7.8.9.10.11.12.13小组一一第三个“啊!黄河!”全体一起一一“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坚强”。结合内容、旁批和课后题第一题思考:老师为什么这样分给大家读?在学生交流之后,明确课文的结构层次。闫老师对于文章层次的处理,将刨根问底换作“广而告之”,简单轻巧,为我提供了新思路,值得学习。
课后,学生的一个问题让我始料未及,他问道:“母亲本该是慈祥、温柔的 ,那黄河为什么汹涌澎湃,大声咆哮呢?你说,日本侵华,母亲河因保卫儿女而愤怒不已,大声咆哮。可是,黄河它本来就是汹涌澎湃的呀?”解答完他的疑问,我开始细想他上课时的状态:如果,他一直纠结于这个问题,那他能完全沉浸在诗人的情感中吗?那之后的黄河的精神,他能领悟吗?
突然,我又想到《愚公移山》的失败案例,课堂会陷入科学辩论的漩涡,大概也是这类的问题吧?看来,学生理解文学的有趣和浪漫,除去文字本身,还需要我们有意识地去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