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现代诗歌教学
――谈谈部编教材九年级语文上册诗歌活动探究单元的教学
现代诗歌是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它不仅存在于许多的文学作品中,而且进入了部编初中语文教材。为了更好地引领学生走进现代诗歌的殿堂,我这个现代诗歌的门外汉,不得不走近它,了解它,研究它,试图找到解读诗歌的密码。
一、说说现代诗歌
现代诗也叫“白话诗”,是诗歌的一种,它以其高度浓缩、跳跃的结构形式,丰富的想象力和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的语言赢得了许多人对它的青睐。
现代诗形式自由,意涵丰富,意象经营重于修辞运用,完全突破了古诗“温柔敦厚,哀而不怨”的特点,更加强调自由开放和直率陈述与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
现代诗的主流是自由体新诗。自由体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形式上采用白话,打破了旧体诗的格律束缚,内容上主要是反映新生活,表现新思想。
诗歌分类
按形式分:格律诗、自由诗
按体裁分:童话诗、寓言诗、散文诗、韵脚诗等。
按表达方式分:叙事诗、抒情诗
按长短分:微诗、小诗、短诗、长诗
二、诗歌教学现状
对于现代诗歌教学,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死角,一个盲区。我觉得不仅是我,就是当前语文界也不容乐观。
在语文教学实际中,由于中考“指挥棒”的影响,现代诗歌教学往往被“雪藏”,语文教学功利倾向十分明显,现代诗歌教学偏离“诗意”渐行渐远。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现代诗歌教学更是流于形式化,教学观念陈旧、教材解读肤浅、教学设计随意。
经常听到一些老师在平时的聊天中说:“现代诗歌现在中考又不考,上课时随便提一下就行,甚至不上都没有什么关系。”的确,现代诗歌很少以阅读形式的出现来考试,近几年来现代诗歌连背诵默写都不考,自然在教学中成了一个被遗忘的角落。但是,偏偏人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下两册的第一单元都是中外现代诗单元。因此每到这样的“鸡肋单元”,我们的老师便快马加鞭,每篇课文寥寥数语便加以解决。笔者甚至曾亲见一位老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用一课时完成了整个单元的教学任务,实在令人不可思议。一言概之:在如今的初中语文课堂中诗歌教学更多的是追求实用,而不是内心的幸福!
朱光潜先生说“诗比别类文学更严谨、更纯粹、更精微,一切纯文学都有诗的特质”。现代诗歌以其高度凝练的语言,高雅清新的意境,鲜明有致的节奏,意蕴丰满的情感,打动了多少读者的心。但为何沦为语文教学中的那条“未选择的路”?究其原因就在于教师缺乏足够底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教学过程流于形式,教学观念陈旧、教材解读肤浅、教学设计随意。
三、部编教材现代诗歌编排情况
在部编本七八年级的语文教材中,学生们对现代诗歌有过一定的学习、了解和认识,比如七年级上册教材中选编了《天上的街市》,七年级下册教材中选编了一首爱国诗歌《黄河颂》和两首外国诗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和《未选择的路》,还有八年级下册教材中选编了《回延安》等,所以九年级的学生对于现代诗歌的朗读和理解都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由于七八年级的教学过程中,多数老师都秉承着双线并行、淡化文体的做法,对这几首诗歌的教学,也是在整个单元人文主题的前提下,进行了一些“点”的能力培养,而没有形成“面”的能力提升。比如说《天上的街市》课前预习这样说:“无论想象多么荒诞、离奇,只要适合表达特定的情思,在诗中都是容评的。朗读这首诗,借着诗人的想象,漫游诗中所描绘的世界。”课后练习“一、朗读并背诵这首诗,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的想象世界;二、凭借想象,我们可以再造时空,表达关好愿望。《天上的街市》中,牛郎织女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与神话传说中的悲剧结局有所不同,这样想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我们可以发现,从课前预习,到课后练习题,明显看出,教材并没有把诗歌当成一种文体去教学,而是放到七下童话这个单元里面,重点训练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这一语文知识点。
四、九上“活动探究”诗歌单元教学策略
再看,部编本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每一单元所选编的文学作品的内容和体裁趋于统一,以培养学生形成初步的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纯诗歌单元,所以在第一单元的教学之初,老师还是应该就现代诗歌的文体知识,予以学生一些系统的讲解和指导,为学生示范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对现代诗歌有全面的知识体系上的认知,为学生在诗歌单元的顺利地完成自主欣赏、独立阅读的任务奠定基础。
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仍延续部编本教材的双线组员模式,其人文精神主题是自然之音,语文素养主题是了解并掌握诗歌这一文体。第一单元又是“活动探究”单元,这是部编本教材新增的一种单元样式,它打破了原有的阅读、写作的单元体系,推翻了以往教材仅有的文本的教学,而是以任务为主线,整合了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资料搜集、活动策划等项目,形成了一个全新的实践性的课程。它要引领学生完成听说融合、读写互动、课内外知识联系、群文阅读等活动内容,以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为目的,最终使学生能够领悟到诗歌文化的内涵和现代诗歌的应用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综合语文运用能力。
教材的第一页就明确了本单元的“活动任务单”,并且明确了具体的任务内容及策略。
许多老师对这个“活动 探究”单元的教学感到茫然无措,不知道该怎么进行。实际上,老师们只要认真研读教材,你就会发现,教材上,对于第一单元的学习,有比较清晰而有层次的学习指导。
任务一、自主欣赏的阅读策略
在第一个任务单里面,给出了五条阅读策略。这五条阅读策略就是学习这五首诗歌的步骤。
阅读策略“1.先独立阅读每首诗歌,不要参考任何资料,记下你的初读感受。”这一策略告诉我们,先让学生自由阅读五首诗歌,而不是像以往一样进行单篇教学,珍视学生的阅读感受,而不是老师用自己的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体验,不要担心学生会读不懂。就如梁启超先生说的:“这些诗他讲的什么事,我理会不着,但我觉得他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到一种新鲜的愉快。”
阅读策略“2.结合注释、旁批或所给资料,再读诗歌,看看是否有了更多的理解,更深的感受。”这第二点阅读策略,是引导学生学会利用教材所给资料,进行进一步理解诗歌内涵。
阅读策略“3.反复朗诵,看看能否回答下列问题:你觉得这几首诗的感情基调分别是怎样的?诗歌的感情基调主要是通过哪些词语或形式表现出来的?。这几首诗有哪些意象?它们分别具有怎样的特点?诗人通过这些意象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或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这几首诗分别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当你朗诵时,你将通过哪些手段(比如语气、语调、语速、重音、停连)来传达诗作的情感?”这一阅读策略,是引导学生在问题推动下,进行自主解读诗歌,深入理解诗歌内涵,体会作者情感。这一点跟前两点阅读策略环环相扣,逐渐深入,让学生一步步进入“藕花深处”,体会不断发现的惊喜。
阅读策略“4.如果以上问题全都能回答出来,说明你自主学习很有收获;如果还有些问题解决不了,没关系,请和小组其他同学共同探讨或与老师进行交流。”这一阅读策略,是让学生在自主欣赏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自己没能解决的问题,通过与同学的合作交流进行解决。这就时《语文课程标准》种所说的“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阅读策略“5.在完成以上任务的基础上,任选一首你喜欢的诗,写一段赏析文字,与同学们分享。”这就是要求学生,在前四步都完成的情况下,自然而然的,水到渠成达到了进行赏析的水平。
任务二,自由朗诵的活动策略
第二个任务单是“自由朗诵”,依然有层次,有条理,只要按照教材依次进行,即可完成任务单二的要求。
任务三、尝试创作的实践策略。
任务单第三条,是在完成前两个单元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此时,自然有了创作诗歌的冲动。三个备选题目也是逐步加深,第一个题目给抓手,在原有诗歌基础上续写即可,第二写作实践题目,非常贴近学生生活,每个同学都有这样的经历,所以这几句生日贺词,应该很轻松可以完成。第三写作实践题目是仿写,学生有了前面的铺垫再加上老师适当的引导,有不少同学都写出了精美的仿写诗歌。
在此,本单元的五篇诗歌成为了任务的文本,那么,整个单元的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编排,每堂课的教学内容的取舍和环节的设置,都应该基于“活动任务单”的说明来进行。
并且,在名著导读《艾青诗选》中,还给出了阅读诗歌的具体方法指导,在学生自主欣赏诗歌之前,引导学生先看看读诗方法,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欣赏诗歌。
越读诗歌方法指导给出了欣赏诗歌要重点注意五个问题:第一,注意诗歌地表现形式;第二;品味诗歌的语言;第三,把握诗歌的意象;第四,体味诗歌的情感;第五,体会诗歌的理性美。
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在欣赏诗歌时有的放矢,有条不紊。
从这一单元的教材编排来看,教材编排有层次,有条理,可以说,运用好了教材,语文教学已经成功了一大半。
五、诗歌教学设计
古语说:“三分诗,七分读,并是十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苏轼老先生也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可见,多读,是理解诗歌的不二法门。那么,怎样以读为主线设计诗歌教学呢?
先看两则名师教学设计:
诗歌教学设计一:
叩开诗歌大门,读懂诗歌;
走进诗歌殿堂,品味诗歌;
畅游诗歌乐园,学写诗歌。
现代诗歌教学设计二:
第一环节:初读诗歌,读出纸中之诗
第二环节: 品读诗歌, 读出诗人心中之诗
第三环节: 细读诗歌, 读出自己心中之诗
第四环节: 仿写诗歌
两位名师教学设计,无一例外地体现了出了诗歌教学的重点――读。
如何读,怎样读才更高效呢?
第一,要珍视学生的初读感受,不要过多干涉。
第二,要让学生关注诗歌选取的意象,以“意象”为抓手,深入理解作者的感情。
比如余光中的《乡愁》,精心选取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表达了不同年龄段,不同时段的乡愁,读来意蕴丰厚,凄婉而美丽。
第三,要让学生读出自己心中的诗。透过诗人的感情,进行拓展迁移,联系生活实际,找出自己的情感体验,感受诗意之美,营造自己诗意的生活。
现代诗歌教学“任重而道远”,但“路漫漫,吾将上下而求索。”
中学语文教学中,现代诗歌教学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而在于对学生心灵情感的“唤醒”,盈一堂诗意,感染熏陶中用心吟诵,再现意境唤醒诗性语言,唤醒教学、文本、心灵的浪漫,让学生的心灵在诗意的课堂上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