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班里守午休时有了一些惊喜的发现:一个以前数学基础并不好的孩子近几周每天中午都会请我帮他检查数学课堂作业——他会先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做一遍,由我检查过后,再誊抄到课堂作业本上。如果遇到一些不会的问题,他会去问其他的同学或者直接来问我,直到搞懂为止。在基础一点点慢慢提上来后,今天中午我甚至看到他已经开始教其他同学做题了,还会跟一些同学互相讨论方法。在他的影响下,整个班级的数学学习氛围都比之前好了许多。
我目前在八年级的一班和二班任教,同时担任二班的班主任,两个班级的数学学习状态是有所不同的。一班的学习基础相对好一些,但学习氛围相对松散;二班学习基础差一点,但学习氛围和课堂状态都不错。针对两个班级的情况,我做了一些思考,认为好的学习氛围可能与以下几点有关:
第一,老师与学生接触得越多、交流得越多,学生在这门学科上花的时间越多、思考的越多,学习的氛围就会越好。
对比两个班级,由于我是二班的班主任,每次午休、读报、自习往往都是我在班级当中,出于学科习惯,总是会问上那么几句:“今天的作业完成得怎么样?有没有需要我讲一讲的?”看到孩子们在发呆,就会自然而然地抛出一些话题:“今天上课感觉还好吗?有没有你印象比较深的部分?”马上临近期中,我常常会问:“你们觉得哪一个章节需要我着重来进行复习的?有没有哪个知识点你们希望我能够多提供一些习题的?”虽然数学课上常常需要“静”,但有些时候我也会趁着练习时间或多或少的跟一部分基础薄弱的孩子聊几句:“能够动笔就成功了一半,你可以尝试先把已知条件写到答题区域。”“这个部分的内容如果你一下子反应不过来,可以试着把老师所说的一些提示记在你的书本上。”
能够发现,在这样频繁的交流之下,学生的课堂中参与度会慢慢提高,尤其一些因为基础差不愿意学习的孩子,当他们在感受到老师的关注时、当他们在一些简单的问题上获得了少许成就感时,往往会很有动力接着往下参与到学习中来。课堂效果好起来了,学生课外的学习状态也会随之变好。
第二,老师心中应该坚信:学习是没有门槛的事情。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会有一些误区,认为学生基础差就教不好、学不好,其实并不是如此。学习这件事情是没有门槛的,只要愿意学,即使是学习再简单的东西,都是处于学习的状态当中。我始终这么想,所以不厌烦从最简单最基础的地方开始讲,不厌烦用最“幼稚”的方法去讲。学生不理解同类项是什么?我会说:“你看(用彩色粉笔画出字母及指数),他们都有一样的小尾巴,像这样的就是同类项。”学生不理解合并同类项是什么意思,我会开玩笑一样的告诉他们:“就像两个苹果加一个苹果等于三个苹果,你把数和数加在一块儿,苹果还是那个苹果。”学生在听到这样的表达时总会笑起来,也就通过一种别样的方式学习并记住了这个内容。
所有复杂的东西都是由简单的东西慢慢积累而成的,老师不害怕去教最简单的东西,学生也就不害怕去问老师最简单的东西,一件又一件简单的东西放在一起,就变成了孩子们快活的语言:“老师,我搞懂啦!”
第三,学习有时候不需要仪式感,学习有时候也需要一些仪式感。
学习不需要仪式感的时候,我们随时随地都可以开始学习。我常常会做一些冒失的事:“来来来,还有三分钟上课,你给我讲讲这道题。 ”“帮帮忙,今天我的时间实在有点赶,你替我出几个合适的题。”有时候路上碰到了学生,聊着聊着就开始讲书本上遇到的问题;有时候碰到了有趣的知识点,看到一个是一个,一定要把这个内容跟孩子们分享分享。
学习有时候也需要一些仪式感,这会让他们更加有冲劲。我的个人习惯是在期中期末之前组织一些特别的复习活动:在班级中征集需要复习题的同学,我会为他们打印需要的资料,还会为他们单独讲解和批改。孩子们当然也不白拿我的资料,报了名就得每天按时把要做的习题做完。资料所涉及的知识点一般由学生自己选择较薄弱的部分,相比于给全班所有的学生都发下去,这样的方式会让一部分本身有基础但需要查漏补缺的同学在平常的学习之外有更多独立思考的时间。学生中也有一些特别的心态:资料是免费的,不拿白不拿;人家都在做,我也跟着一块儿做一做吧!就这样,一个又一个的学生参与到了数学学习中来,在本身学习动力不足、学习资源缺乏的乡镇中学里,他们有那么一段集体为了某件事情奋斗的时光。
或许以上我说的这些太过片面,但看到他们在认真学习时,自己内心的喜悦是不可作假的。付出真心,常常反思,总会有所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