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故事-初唐陈子昂06
方谒明天子,清宴奉良筹。
公元683年12月,唐高宗李治因病在东都洛阳去世。
古人向来极其看重往生的仪式,按武后规划,她要亲送皇帝灵柩西归。已有出身但还无官职的陈子昂,这个时候果断出手,他上书《谏灵驾入京书》直陈利弊。
文章写得真是精彩,若不是篇幅有限,真想全文摘录。
《谏灵驾入京书》节选
自河而西,无非赤地;循陇以北,不逢青草,莫不父兄转徒,妻子流离,委家丧业,膏原润莽:此朝廷之所备知也。赖以宗庙神灵,皇天悔祸,去岁薄稔,前秋稍登,使羸饿之馀,得保沉命,天下幸甚,可谓厚矣。然而流人未返,田野尚芜,白骨纵横,阡陌无主,至于蓄积,犹可哀伤。陛下不料其难,贵从先意,遂欲长驱大驾,按节秦京,千乘万骑,何方取给?况山陵初制,穿复未央,土木工匠,必资徒役。今欲率疲弊之众。兴数万之军,徵发近畿,鞭朴羸老,凿山采石,驱以就功,但恐春作无时,秋成绝望,凋瘵遗噍,再罹饥苦,倘不堪弊,必有埔逃,子来之颂其将何词以述?此亦宗庙之大机,不可不深图也。况国无兼岁之储,家鲜匝时之蓄,一旬不雨,犹可深忧,忽加水旱,人何以济?陛下不深察始终,独违群议,臣恐三辅之弊,不铸乡前日矣。
他说三秦之地向来多灾,前两年得祖宗庇佑老百姓的生活稍有起色,因而劝阻武后不要将高宗灵柩移往长安,要体恤关中地区近几年的饥荒,免除此番劳民伤财之举。然后他又说天子当以四海为家,包六合为宇,不应拘泥于栖身何处之小节,反而伤了民生之大计。
且天子以四海为家,圣人包六合为宇,历观邃古,以至于今,何尝不以三王为仁,五帝为圣?
……
陛下何不鉴诤臣之策,采行路之谣,谘谋太后,平章审辅使苍生之望,知有所安,天下岂不幸甚?昔得平王迁周,光武都洛,山陵寝庙,不在东京;宗社坟茔,并居西土:然而《春秋》美为始王,《汉书》载为代祖,岂其不愿孝哉?何圣贤褒贬,于斯滥矣?实以时有不可,事有必然,盖欲遗小存大,云祸归福,圣人所以为贵也。夫“小不忍则乱大谋”,仲尼之至诫,愿陛下察之。
在文中他自称西蜀野人,本来隐居林薮,得幸天下太平而从游京都。虽然他也知道不在其位者不谋其政,但他还是做不到独善其身,因而逆龙鳞而冒死直言。
臣西蜀野人,本在林薮。幸属交泰,得游王国,故知不在其位者,不谋其政,亦欲退身岩谷,灭迹朝廷。窃感娄敬委辂,干非其议,图汉策于万全,取鸿名于千古,臣何独怯,而不及之哉?所以敢触龙鳞,死而无恨,庶万有一中,或垂察焉。
真可谓言辞恳切,有理有据,瞬间打动了武则天和李旦母子的心。武则天本就不是恪守规矩之人,这些礼仪小节于她而言本就无伤大雅,根本算不得触逆鳞。
当然武则天也不会采纳他的谏言,皇帝的灵柩依然西还。但太后起了爱才之心,并亲自召见陈子昂于金华殿。关于这一情节卢藏用在《陈氏别传》中描述道“时皇上以太后居摄,览其书而壮之,召见问状。子昂貌寝寡授,然言王霸大略,君臣之际,甚慷慨焉”,也就是说陈子昂面圣时落落大方,有此胆略便很难得。
武则天觉得陈子昂有些书生意气,但还是很欣赏他的才气,因而亲授麟台正字之职,“梓州人陈子昂,地籍英灵,文称伟晔,拜麟台正字“。麟台是武则天时期秘书省的特殊称乎,正字为秘书省九品属官,掌校定典籍、刊正文字之职。
虽然是很清要的低阶官职,但太后召见并亲授官职这份荣耀可不是人人都有的。
一时之间陈子昂名声大噪,以致“洛中传写其书,市肆闾巷,吟讽相属,乃至转相货鬻,飞驰远迩“,大家争相传阅他的文章,甚至还发展到了买卖的地步,显然又是“洛阳纸贵”的盛况。
陈子昂沉寂数年,一朝抓住机遇,终于得以实现“方谒明天子,清宴奉良筹”(《答洛阳主人》)的理想。
这一年,陈子昂2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