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都人士
关于“名师”这个说法,很多人都有自己心里的标尺。
当今有不少人认为,获得某项教育大奖,或者依靠讲几节眼花缭乱的观摩课,又或者创造了什么教育新模式、新教法、新学法,就可以称为“名师”。仅仅这样定义名师颇为不妥。
说到名师,我不禁想起北京四中的语文特级教师——李家声先生。他就是我心目中的名师,更是当代中国少有的教育家,他是很多一线教师学习的榜样。
他的教育背景很特殊:原来是一位大学教师,他在大学课堂上讲课时,越来越觉得大学生的问题很多出在中学阶段,于是转而去教中学。仅仅这一点,李先生已经很了不起!
在中国,有这样情怀的教师凤毛麟角。不仅如此,我觉得他身上最可贵的是他的人文关怀。
这里有两个故事想与各位教育同仁分享,以期管窥其中之大义。
2001年,李家声先生在一次全国性作文大赛中当评委,其时,美国“9•11”事件发生不久,在他所批阅的作文里,个别学生写到“9•11”时,文中甚至掩饰不住兴奋之情。这令李家声老师惊讶不已:恐怖分子是重创了美国,打击了霸权主义了吗?他大声地质问:他们杀害的是几千条无辜平民的生命呵!这是反人类罪。
还有一回,他带着北京四中高一人文实验班去杭州参观岳飞庙,看到跪在地上的秦桧夫妇塑像,有的学生跑上前,按照其他游人的样子拿鞭子抽打塑像,向塑像吐唾沫。晚上回到住地,大家围坐,李家声先生问学生:“难道我们非要鞭打他们吗?我们要记住的是历史,而不是仇恨。看看现在的互联网上,仇恨的情绪泛滥,太可怕了,我有时都不敢看下去。是不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他认为,人在精神文化上吃进什么,就将成为什么。人是情感动物,好起来会把自己的器官、鲜血,甚至生命,都献出来;但要是坏起来,可以无恶不作,给社会、给人类带来的只有灾难。善,就是爱并促进生命,爱的情感是建设性的,情感美好了,才能成为一个好人;恶,就是践踏和漠视生命,恨是不良的情感,极具破坏力。善良收获善良,仇恨只能换来仇恨。
这两件事告诉我们,人文关怀不是普通意义上的泛泛说教,而是发自内心的对人的爱和关怀。先师孔子教人,首先教“仁”,仁者,爱人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如果一位教师心中没有人文关怀,他怎么能称为“名师”呢?
李家声先生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人文关怀的最高意义和深远价值,为后学树立了一个标杆,值得每一位教师认真学习和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