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个月没有打字手都生了,最近看的比写的多,因为我发现自己的表达没有重点,似乎在乱写,如此写的东西好像缺乏灵魂,当然对于文字的热爱并没有因此消减,甚至如今我更加的确信我必须写出点成就来才好,或许我这一个人存在就是为此而来的,这是一种类似感应的感觉,说的神秘一点就是,我彷佛跟世界有了某种感应,我必须要一直写下去才好,这种“好”没有为什么,没有因果关系,类似宿命。不管我写出什么稀奇古怪的玩意,写下去就好,甚至这没有任何的杂质在里面。反正就是我要存在于这个世界,就必须写些什么,不然我自身就是虚无的如同一团空气。
最近看了一些书,《苏格拉底的申辩》《理想国》《纯粹理性批判》《修辞学》还有《小城和不确定性的墙》《1Q84》总之杂七杂八的,起初看这些关于哲学的书籍时真的头疼,一句简单的话里包含着庞大的信息流,刷一下子穿过大脑,大脑的线路过载。
一句话要看好几遍迷迷糊糊的,依旧不明白说的啥意思,为此我看了一些关于阅读这一活动本身的相关经验,还真就给我捞着了好东西“速读法”这速读法说白了就是一种迅速阅读的方式方法,它和惯常我所阅读的方式不同。
我们简单地把文字分为三种形态,‘形’‘音’‘意’我原来惯常的阅读方式是,将形体转化为音再会意,如此大脑会机械的运用这流程阅读,然而速读法则省略了其中一个步骤,就是音的部分,看到文字直接会意,如此便可以大大减少阅读时的消耗,当然这是我的个人理解,我是这么做的,这样读开始头更疼,将惯常的默读习惯改掉需要不停的训练,而且这是思维规划的方法,需要的是自悟,当然或许就我还沾沾自喜的感觉发现了什么了不得的武林秘籍,其实在别人看来这是吃饭喝水一样的事情,如果是这样我就真的要埋怨一下各位了,害我啃了那么多小说都是默读来的,当然这读书法是有代价的就是缺失了语感,在读一些文学作品的时候真的不提倡如此,但在看专业技术书籍这种阅读方式真的爽到爆表,我在看华生的《行为心理学》的时候就是用速读法,一方面训练阅读能力,一方面对心理学也抱有好奇感,读起来,眼睛好像成了文字扫描仪,看过之后作者表达的内容就直接送入大脑。
用速读法看《苏格拉底的申辩》和《理想国》学会速度法的人可以试试,我只能说晕,或许我接触的太少,那些新的理念送入大脑后在我的大脑里形成了头脑风暴。只能说被苏格拉底的无知之知狠狠地教育了一顿,不愧为知识的接生婆,或许那时候的雅典人仅仅只是把他当成了杠精了。苏格拉底死了,但对“真”探索的神,活了。说他虚伪也好他真诚也罢,至于我有我的看法,纯粹的我的看法,等到理解到能用文字表达的时候不妨我也虚伪的写一点罢!
至于老朋友村上春树的书,又看了两本。说真的《小城与不确定性的墙》真的是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头子写的,虽然这是事实,但那种包含纯粹青春气息的语句,谁看了不迷糊,那些带着青涩回忆的画面每每浮现脑海,宛如自己成了那个“你”,在清澈小溪旁和爱慕的人不带任何杂念的嬉戏,从日出时分到日落黄昏,结伴的心安愉悦到挥手时的不舍凄然,从而期待下一次结伴。灵魂的纠缠。
可爱的人不多,可爱的人也不少。多少有点悲凉,多少有点落寞。
《1Q84》这小说还没看完,但依然感触有很多,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发现了各中特点,好像找到了思绪的线头就线头梳理下去我必然能得出我想要的理念,也是村上想表达的理念,这理念贯穿村上所有的小说,也是我喜欢他小说的原因,同时张爱玲的小说里也有类似的东西,这东西就是村上写了这么多小说的基础,本质,张爱怜大概也是为此而书。
我喜欢他们的必然性就在于这一理念,我说不好那是什么,但我抓住了它的小尾巴,它休想逃走,甚至我迫切渴求它,我有种直觉,如果我抓住了它,我将热泪盈眶,生命将迎来新的起点,为此我不能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