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刻意练习,很多人就会想到1万小时定律。但其实这是两个概念,而且1万小时定律也不是适合所有的人。《刻意练习》这本书给我们一个巨大的启示就是:即使你“资质平庸”,只要你能专注的花比“天赋者”更多更有效的时间进行“刻意练习”,那么你将比他更杰出。绝大多数普通人都可以通过这个办法,去在生活中实践,从而达到不可想像的成就。即便所谓的天才其实也并不是单靠天赋,更多的是靠后天的刻意练习。大量数据表明,学习一项技能,智商只会在学习的前期发挥优势,而中期和后续的更多需要努力特别是刻意练习。所以,掌握刻意练习的方法、工具、路径以及需要注意和规避的地方,就特别重要。作者通过这本书告诉我们:人的极限是可以被不断挑战的,每个人都可以尽情的学自己想学的东西。只有刻意练习才能成就天才,没有一生下来什么都不用做就是天才的人。
书中还提到:“不论基因遗传可能在天才取得的成就中发挥着什么作用,他们和我们一样大脑和身体都具有适应能力,只是比我们更多的利用的那一能力而已”。所以,我们普通人完全可以通过对某事物深入的学习,并通过大量的“刻意练习”将学到的东西“内化于心”,不断更新升级“心理表征”,从而对事物达到更迅速全面精准的“下意识判断”和“解决措施”。“心理表征”,拿滑冰来说,就是你不需要用大脑去控制,身体自然而然地就会做动作。心理表征简单来说就是:“极其成功的人有着更为复杂和综合的“知识结构”,我们称之为“心理表征”。他们遇事之前已想好多种可能性,擅用“心灵预演”解决各样问题。”所以 ,正是这些复杂的思考系统,帮我们处理信息,理解和解读它,组织它、分析它,并用它来决策。
因此,如果你想刻意练习读书,你需要知道自己准备在读书方面往哪个方向发展?准备怎样去达到目标?以及行动计划?如何得到反馈?怎样根据反馈并进行行动上的调整?那么你就需要思考读哪些书?阅读进度?如何保证阅读时间?每次带着问题去阅读?对书中观点进行总结分析,甚至写成书评分享给他人等一系列行动计划。
.“刻意练习”有七个特点,你刻意根据这七个特点制定针对性的行动计划:
①目标要有明确合理针对性。
②制订具体计划达目标。
③专注投入计划中(全身心投入计划达到忘我愉快地痴迷状态)。
④及时反馈并修正。(实践与反省)
⑤走出舒适,接受新挑战。
⑥遭遇瓶颈,利用不同方法求突破。
⑦保持动机速前进。
单纯的时间积累是不够的,天真的练习是不够的,要精进
这几年炒的比较火的概念是1万小时。本书的作者非常详细的对1万小时定律当中的错误进行了指正和分析。关于1万小时定律的因果关系会误导很多人,比如说,只要你在任何一个事情或技能上花1万小时来练习,就会成为大师。其实这个道理仔细分析下,就会发现其中的谬误。因为在没有精进的前提下,进行1万小时的重复练习,本质上是不能提高水平的。而且在很多有悠久历史的行业或领域,要想变成业内杰出人物,也许并不需要恰好1万小时的练习,但是一定要花很多时间练习。这个中间的问题在于,练习时间很重要,但没有重要到决定水平高低的分野,更多的练习不一定会带来更大的进步,除非你一直在精进,你的每次绩效都有所提升和改进。
还有很多人在学习一项技能时,遵照相同的模式,比如,了解、深入、找到老师、练习、直到学会,比如学习英语、驾驶技术等。当我们最经常忽略的问题在:一旦我们掌握了这项技能,就自然而然的不再进步了,我们想当然的认为,要想提高,只需反复地做某件事情,就能提高表现和水平。我们认为工作了10年的职场人士一定比工作三年的职场新人经验更多,能力更强。我们觉得开车5年一定比开车1年的更能应对路况,车技更高。但实际上并不真的全部如此。你如果仔细观察下,会发现这跟你工作几年,开了几年车没有多大关系。甚至如果不去精进和提升自己的技能,还不如一个初学者,至少人家有热情和愿意投入时间精力。这个原因在于:如果没有刻意练习,再多“练习”几年,也不会有什么进步,因为这些技能如果没有刻意提高,这些自然而然学会的能力反而会缓慢的退化。
说到这,你一定会问我,那该如何精进呢?精进就是每天进步一点点,要有目标、计划、不断改进的练习、正向的反馈、长时间的持续。“天赋”决定你站在更高的起跑线上,练习的数量和质量才是决定你我输赢的关键。如果想更快的成长,必要的时候需要找到优秀的导师,当有“偶像”可学时:①大量学习研究 ②模仿复制 ③创作对比 ④纠正再创作。当无无导师需要自学时:①专注自学 ②及时反馈 ③不断修正
只有这样,才能走出舒适区。
边做边学,一边吸收知识,一边想办法运用知识。
刻意练习意味着通过持续行动为自己的成长“复利。“复利”一词来自金融,指的是把一个计息周期产生的利息算成本金,在一个新的周期可以产生下一期的利息,于是利滚利,钱可以享受到时间的复利收益。这也跟攀爬阶梯是一个道理。比如你攀爬的每一步阶梯,都让你来到了需要搭建新阶梯的地方。然后,你搭建了新的阶梯,爬上去以后,又得准备搭建下一步的阶梯了。就这样周而复始,你开始登到越来越高的地方,你现有的表现引领你追求更好的表现,随着你迫使自己做一些没有做过的事情,你的心理表征得到了优化和拓展,你也能更出色的完成这项事情了。
所以,要学会一边一边模式。不要等到各项准备都做完了才开始学习某项技能,不要等学会了再开始分享,不要等……完成比完美重要,你需要的仅仅是边做边学,一边吸收,一边消化,一边想办法运用知识。
复盘分析总结的重要性远远超过练习
前段我非常喜欢的电影《摔跤吧,爸爸》,geeta在国际比赛中惨遭首轮淘汰。阿米尔汗让geeta把比赛的整个过程拷贝出来,包场了小影院在里面仔细分析做复盘,将每一个失败点和对方的技巧方法都记录下来,通过电话跟geeta一起总结经验教训。并且通过复盘得出的一个点:用假动作迷惑对方,也正是因为复盘的启发,使得geeta在比赛的最关键时刻用它扳回失去的分数,并获胜。
所以,除了不断的练习以熟能生巧,更加重要的是在练习的过程中不断的分析与复盘。这样才能得到本质的提升,而且可以帮我们思考在习得性技能中找到真正有价值、有意义,需要我们克服苦难才能解决的问题。
比如你想学习知识管理体系,那么,当你把学习系统分解以后,每天进步的问题也就落实到这四个方面的改进问题上。在每天做的基础上,我们还需要问自己,我在基础知识体系方面是不是还可以更扎实?在不同模块间有没有更多的关联类比?对于抽象的思考有没有更多的进展?知识体系网络有没有得到强化或发展新的路径?这些工作都属于脑力活,而且在一开始做训练的时候会消耗大量时间,但是如果能持续做下来,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是非常有帮助的。但是现在很多时候,我们的关注点往往只停留在第一个层面,即仅把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消化吸收就备感困难,而无暇顾及后面三个部分的训练,也可能没有意识到存在后续三个层面的问题。于是进步的后劲自然就显得不足,也就非常容易出现学了忘,忘了学的低水平重复上。
所以,复盘分析总结的重要性远远超过练习。前期越不嫌麻烦,后期进步越快,提升越快。
你想当高级新手?胜任者?还是专家?
有数据表明,练习的成果并不与实践呈正相关,这一点,也取决于练习方法。区别与普通人的在于练习时,我们是采取阶段性进步,随时间和效果调整策略,有针对性和技巧性的锻炼,还是机械地每日花上几小时,只为达成1万小时这个目标,却始终没有用更有效的练习方法,不能辨别并弥补练习中的漏洞,这便是高级新手,胜任者以及专家的区别所在。高级新手是学会以后,就自动化的停止进步了,而胜任者刻意通过足够的重复练习,纠正自己的错误。而专家在此的基础上,还能提取模式或结构,并增加与其它方面的连接和延展。
所以,当你想清楚你自己要朝那个方向去的时候,就会知道自己努力的空间还有多大?光靠刻苦的练习,是不一定能提高的。只要你努力朝前奋进,终将达到目标,这句话是最大的伪命题。方向对不对?方法行的通不?路径是否搞清楚了?这都最终直接影响到结果。
《学习之道》作者乔希.维茨金谈到自己在国际象棋的学习研究中这样说到:“每场比赛一结束我都会立刻把棋局输入到我的电脑,并且记录下来我的思考过程和在对峙的不同阶段出现了哪些心理反应。在比赛结束后,我带着全新的认识回到Vrholvje继续研究那些关键的时时刻刻”。
所以,练习和刻意练习中间差了十万八千里,你也只有做到了真正的刻意练习,才算是学会了学习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