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希望把孩子培养成有富有爱心、情感饱满、品格高尚的人,但通常又忽略了对孩子情感的培养,以为情感随着年龄会自然成长,其实并非如此。
成长初期的孩子,他们就像一张白纸,画什么,如何构图、上色,最后的成品千变万化;
他们也像一个空瓶,往里面装什么,怎么装,日后或是五光十色、或是平平常常;
他们也是一颗生命的种子,施以什么样的营养,怎样培土施肥,怎么样修枝剪叶,得到的结果浑然不同。
爱的感觉就像空气一样,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却时刻围绕着我们;它说不清道不明,却从细微之处缓缓流淌,其中之一就是目光。
父母饱含爱意的目光是培养孩子爱心的营养之源。
情感认知阶段,讲情感比讲道理有用。
一个人最先接受的教育就是爱的教育,一出生就会被父母的爱包围着,爸爸妈妈的怀抱、喃喃细语、温柔触摸、关注的眼神,都是爱的情感。
有一种教育理念,当婴幼儿哭闹时就任由他自己哭闹,只有孩子安静微笑时父母才去抱抱他,殊不知这样的做法其实放弃了对孩子爱的教育。孩子不会说话,无法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情感,而哭是他所拥有唯一的交流工具,通过哭表达需要父母的关心与照顾。
这个阶段的情感交流,无法通过语言来表达,而是通过眼睛、肢体来传递。
父母温暖的怀抱给孩子安全感,让他感受父母的情感,如果从小就得不到情感,或者缺乏情感关爱,今后的人生他不会对别人有爱、有情感,对其他任何事情都不会有感觉。
培养爱,不可缺少爱的目光
婴幼儿时期,孩子躺在摇篮里,他的目光都始终盯着父母,那是渴望得到爱,只要看到爸爸妈妈的目光他会变得平静,因为他感觉到亲切、安全、情感。
就像我们平时总说,和别人谈话时要看着对方,如果眼光四处游荡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眼光温和、平静对视交流的是情感,传递的是爱。
父母总以为看着孩子的目光是温柔的,充满爱意的,也错误地认为只要目光所至,孩子自然能感受到父母的爱。
其实不然,父母常常会忽视一点,那就是目光中需要充足的爱。
爱意满满的目光才能给孩子注入情感因子。所以,婴幼儿时期情感的培养,给孩子说话,给孩子讲故事,唱儿歌给他听,是培养情感的方式,但不能缺少爱的目光。
如果只是放录音让孩子听,缺少眼光交流,传递出的爱会少很多很多,因为孩子和爸爸妈妈的情感交流最初的关键在于看见熟悉的面孔,还有情感交织的目光。
想象一下,当爸爸妈妈满怀爱意的目光笼罩着孩子,与孩子目光不经意间接触的那一刹那,微微一笑,亲子关系融化于爱的环境中,那是多么美妙的事情。
培养爱,目光要饱含爱意
当孩子日渐长大,会走、会跑、会跳了,父母目光的焦点依然在孩子身上,但常常缺少爱的成分。
想想那个时候,父母的目光关注的是,功课和作业,衣服脏了,玩具丢了一地,摔跤受伤了,伴随而来的话语“怎么又把衣服弄脏了!”,“就知道玩,不知道收拾!”,“说了多少遍了,不要乱跑乱跳,就是不听话!”“快去做作业!”
他们的目光看重的更多是孩子的成绩、孩子的名次、名牌学校。
不是说父母的目光没有爱的情感,不是说父母的话语没有爱的成分,而是没有表达出足够多的爱。那些隐藏着的爱已经被目光中、语言中的其他东西掩盖了,对于孩子这个小人来说他感觉不到爱的存在,只剩下冰冰冷的指责,自然无法在他的心中培养爱的种子。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不仅仅是让别人透过这个窗户看到一个人的爱心,还要透过这个窗户给自己的心灵传递爱意。
爱的目光是相互的,从这个窗户能发出众多信息,也可以接受外界众多信息,其中最重要的信息来源于父母。
当父母关注孩子,盯着孩子的时候,时时刻刻都要记住,目光中需要充满爱,需要让孩子感受到爱。
充满着浓浓爱意的目光,孩子会首先感受到“爸爸妈妈在爱着我”,才能一点一滴地培养他的爱心,心中情感的种子才能生根才会发芽。
爱、温暖、亲密的关系,奠定了美好人生的基础,既可以让自己快乐成长,也为别人送去美好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