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著名的“学问八重境界”之论,以此评判一个人的学问高低:
第一层:形成主见。用心思考一个问题,就会对该问题形成主见,作出自己的判断。
第二层:提出问题。没有学问的人,并非肚里没道理、脑里没理论,而是心里没疑问。有主见才有自我,有自我才有他人,才会发觉前后左右都是与自己意见不同之人,由此才能用心思考。
第三层:融会贯通。心中有问题就会寻求解答,于是前人的主张、今人的言论,逐渐融汇到自己最初的一点主见之中,成为日后大学问的萌芽。
第四层:知不足。古人云:“学然后知不足。”越是读书,越会发觉自己当初的肤浅见解难以解决问题。一种常见的弊病是,自己头脑简单,却指责人家头脑简单;自己浅陋,却认为人家浅陋,想当然地对他人批评攻击。
第五层:以简驭繁。凡是有系统的思想,在心中都会看得很简单。道理看得越通透,越觉得无话可说。反之,学问浅的人废话越多,思想不清晰的人名词越多。其实道理明透了,名词可用可不用。
第六层:学问归于己用。有无学问在于能否解决问题。若不能解决问题,那学问必定没到家,是假学问。假学问的人,学问其手中完全无法运用。
第七层:一览众山小。学问中的甘苦都尝遍后,再看旁人的见解主张,其中得失长短,都能看得透彻。这个浅薄,那个高深,这个是什么水平,那个是什么程度,都心知肚明。
第八层:通透。事理熟透之后,心中再无一点不通透之处。讲出的每一句话都极其晶亮透剔。
梁漱溟大师的这“学问八重境界”,实在是深刻而精妙。它不仅是对学问追求的指引,更是对我们思维方式和认知层次的一种挑战与提升。第一层的形成主见,让我们学会独立思考,不随波逐流;第二层的提出问题,促使我们不断探索未知,保持好奇心;第三层的融会贯通,则要求我们善于整合知识,形成自己的体系;第四层的知不足,提醒我们要谦逊,明白学无止境;第五层的以简驭繁,教导我们要抓住本质,摒弃繁琐;第六层的学问归于己用,强调学以致用,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第七层的一览众山小,培养我们的全局观和批判性思维;第八层的通透,更是一种理想的境界,让我们追求对事物的深刻理解和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