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典籍里的中国之传习录》有感
看《典籍里的中国之传习录》,王阳明他从小立志“学为圣贤”,为钻研格物致理格竹七日,却一无所获还落下病根。踏上仕途后,又遭宦官专权牵连,惨遭廷杖,被贬贵州。那间潮湿的龙场驿馆,本是绝境,却成了他“龙场悟道”的起点——当他在寒夜中凝视竹林,突然领悟“心即理”,原来真理不在外物,而在内心的澄明与觉醒。
可王阳明没有被打倒,在困境中,他悟出“知行合一”的思想,这一理念如醍醐灌顶。以往我常将知与行割裂,觉得先有充足知识储备才能行动,可先生指出,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真正的“知”必然包含行动。就像我计划学习一门新语言,买了教材、下载了学习软件,却总是拖延着不去实践,那这就不算真正的“知”。只有真正开口去说、去写,在实践中才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节目里,王阳明与弟子们在竹林间讲学的场景尤其动人。他指着山间清泉说“心外无物”,不是否定外物存在,而是强调人心对事物的观照与意义赋予。就像同一片落叶,有人见它萧瑟悲秋,有人却悟到“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生机,差别全在内心的格局。
王阳明晚年抱病出征平叛,客死回乡途中,临终前只留下“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八字。他用一生践行“立德、立功、立言”,达成“知行合一”的理想人格。他的经历让我明白,人生的挫折都是磨砺自己的机会,我们应在事上磨炼,于困境中守持本心,在实践中沉淀智慧,方能让内心如明月般澄澈,照见前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