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无意中在朋友圈看到了陈行甲的视频,接着如饥似渴地读了他的《在峡江的转弯处》,无数次让我眼眶湿润,当时给了我莫大的力量,但写读书笔记尚觉不到时候,这个月重读,仍然温暖、鼓励着我。
这本书记录了陈行甲50岁前的人生上半场,是他与自己对话、审视自己的过去、找寻飞过的痕迹的真实写照,反思过去,才能更笃定、从容地走向未来。全书共分七个部分,用大量鲜活的故事和细节讲述了一个普通人的爱与成长,以及他如何在世事变幻中坚守内心的底线,做到知行合一。
合上这本书,能想到的第一个词就是真实,行甲是一个真性情的人,从大山里走出的孩子,带着天然的纯朴、善良、真诚,母亲对他的启蒙,让他学会了爱别人,小时候的贫困生活、带着补丁的衣服、想走出大山看海的愿望、追求校花内心的自卑、下煤矿的平凡生活、在网上实名回复巴东网民们犀利的提问、在人代会闭幕式和县纪委全会上孤军作战的讲话、每周一次解决集中上访、为发展旅游当起了网红县委书记、将帮扶弱者作为自己人生的责任等等,仿佛一个敢于讲真话、敢于做真事、敢于啃硬骨头的硬汉形象,还带着温暖的笑意浮现在我的眼前。
他的妻子霞说,他是一个有温度的人,让人感到温暖。对待母亲、对待爱人,他永远都是那么孝顺、温柔、体贴,他为母亲洗头,拉着妻子的手散步。对待贫苦百姓,他结穷亲戚,带着儿子给患小儿麻痹致下半身瘫痪、还经常被家暴的向琼一家拜年,资助向琼的女儿上学,挨家挨户地劝说失学儿童返学。成立恒晖公益基金会,帮助白血病患者的“联爱工程”、唤醒贫困山区孩子走出大山的“童行中国”、为武汉疫情时抗击疫情牺牲的英雄家属发起的“传薪成长陪伴计划”等等,从他身上,看到的都是爱,亲人之间的爱或人间大爱,正如他一直坚信的:对弱势者的悲悯是人活着的意义之一。
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总是用极大的热情,用最努力的姿态去奋斗,千方百计地把理想变为现实。在巴东当县委书记时,在未到巴东时就用一周的时间搜集巴东的资料,笔记本上记满了整整十页,做到了人未到,心已先至,号召全县干部结穷亲,突击开会抽查乡镇书记和镇长,要求临时作答,乡镇局一把手讲课,狠抓“三横一竖”丰字形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探索建立行政时钟、限时办结、超时默认制度,探索的精准识贫“屋场院子会”开会模式在新闻联播播放,举办“农村信息赶集”活动,编发农村“扫网盲”读本,实现了农民办事不出村的效果,更重要的是过好“廉”关,作为一个“另类”的县委书记,守住了底线,并像一个中年刀客一般,一腔孤勇地铲除着巴东的腐败毒瘤,做网红书记……他的很多努力、做法只是为了让贫困群众能过上好日子,脱掉贫困县的帽子,政治生态清明起来,虽然曾经患抑郁症并结束了自己的政治生命,但是他做到了,他说:一个追求理想的灵魂就像奔向大海的河流,路途注定是艰难曲折的,但是只要向着大海的方向不变,最终会绕过那无数的漩涡和暗礁,奔向一马平川东流入海。
在考研期间,在清华学习期间,在美国留学考察期间,他都是用着同样努力的姿态去奋斗,在牛气哄哄的牛棚里,从羸弱的瘦马开始,最终成为少数的牛人。
“林中有两条小路都望不到头,我来到岔路口伫立了好久,一个人没法同时踏上两条征途,我选择了这一条却说不出理由;也许另一条小路一点也不差,也埋藏在没有脚印的落叶下,那就留给别的人们以后去走吧,我选择的一条,我要一直走到天涯。”在一诺和行甲的老友记上,有观众问他,在获得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的巅峰时刻,面对大好前程为什么要辞职从事公益,当县委书记不是能帮助更多的弱者吗?我觉得,他的选择与他的理想主义是分不开的,虽然都可以为民谋福,但在官场,他也许掣肘更多,难度更大,能做的也许有限,而在公益的舞台上,他可以更心无旁骛、尽情地去做一些事,更好地做自己,他从事公益的几年也充分证明了他的选择。
一个如此真实、温暖、理想主义、努力奋斗、有大爱的人,怎能让我们不喜欢,不佩服,在我们沮丧的时候,读读他的故事,能给我们力量,在我们懈怠的时候,读读他的故事,能激起我们的斗志,在我们认为已经做的不错的时候,读读他的故事,足以让我们汗颜,继续努力,重新出发。
“我们不该忘记自己走过的路,同情过的人,呼唤过的正义,渴求过的尊重,是这些东西构成了我们深植于生活世界的共通意义的根基。是这根基,让我们即便在日后形形色色的世界里体会了失落,品尝了诱惑,经历了幻灭,领受了嘲讽,也不会轻易洗去自己那层名叫共情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