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王储查尔斯王子童年过的不算幸福,虽然出生在王室,条件优越,吃穿不愁,甚至地位也很高,但他害羞、敏感、缺乏自信,曾经承认过自己患有间歇性抑郁症。
为什么作为王子会有这样的性格呢?传记作家们倾向于认为,查尔斯王子的个性特征可能与父亲菲利普亲王的教养方式有关。
查尔斯王子是家里的长子,意味着以后要继承王位,他独特的地位让其他人觉得受到威胁,更容易成为众矢之的。
出生后他由保姆照料,母亲伊丽莎白女王忙着工作和出访,很少照顾他。长大一些,父亲菲利普亲王吝啬自己的夸奖,经常贬低、羞辱他,有时候也会采取冷酷和敌对的态度,所以查尔斯王子跟父母的关系都不太好。
相反的是,父母都很偏爱妹妹安妮公主,安妮公主喜欢马术,经常与父母讨论相关话题,家庭聚餐的时候,查尔斯王子不懂马术知识就会遭到大家的嘲讽。
童年的时候,查尔斯王子就表现出来具有忧郁气质,比较内向,菲利普亲王却坚持送他去一所要求严格的寄宿学校读小学,后来又送他到更严苛的公学。
在这两所学校里,查尔斯王子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校园暴力,经常有人欺负他取乐,他非常想家,可是父亲觉得只有残酷的环境才能让儿子变得更大胆、自信。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一个上小学的孩子,性格比较内向,他在学校受尽了欺负,孤独无助渴望家庭的温暖,但他的父母却认为,他应该经受这样的挫折才能成为强大的优秀人才。
从他的成长经历来看,我们不难看出,为什么查尔斯王子的性格会敏感、压抑?为什么他与父亲总是唱反调,关系不合?
因为一个成年人在童年时反复遭受虐待、挫折和拒绝,就会形成类似的内在关系模式,以后的生活中也很难改变。
童年早期是大脑发育最快的时候,这时期的经历决定脑的电-化学模式,英国作家奥利弗•詹姆斯在《原生家庭生存指南》这本书中提到:父母早期的抚育方式,会对一个孩子造成巨大的影响。
奥利弗•詹姆斯被英国《泰晤士报》誉为“国民心理学家”,他同时拥有着多重身份,比如说:儿童心理医生、关系精神分析学家、作家、记者、主持人,他将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整合成《原生家庭生存指南》这本书,将人生的前六年拆解给读者,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父母的早期抚育方式对孩子的重要性、0-6岁儿童的内在关系模式、如何改写自己的人生剧本。
01,父母的早期抚育方式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
人类大脑里有一种化学物质叫做“皮质醇”,有时候也被称作“应激激素”,这种激素的分泌是为了应对来自环境的威胁,维持正常的生理机能。
比如你遇到了危险,积极的皮质醇会开始代谢,身体就会做出反应,逃跑还是搏斗。如果它代谢紊乱,或高或低都会对身体造成负面影响。
作者在书中列举了研究结果,证明了如果我们童年生活在气氛紧张的家庭环境中,皮质醇的水平异常,大脑负责调控的“遥控器”也会失灵,造成的后果就是影响孩子的大脑发育和身体健康。
甚至,早期抚育还会影响我们大脑中“海马体”大小,遭受虐待的女性成年后的“海马体”比正常体积小5%,年龄越小、遭受虐待越深,对成年后的性格、生活等影响就越深。
除了生理方面,父母早期的抚育方式还会影响孩子的心理状况,作者对一些犯罪人员、精神病患者、抑郁症患者做过调查,发现他们都拥有一个“不幸”的童年,父母对待他们的方式、环境的因素或多或少的影响了他们现在的状况。
通过这些,我们可以明确原生家庭对我们的重要性,那它是如何对我们造成影响呢?接下来我们通过第二部分一起拆解下人生的前六年。
02,拆解0-6岁的关系模式,原生家庭如何影响我们
(1)0-6个月形成的“自体感”
出生后的六个月里,婴儿的早期体验具有原始性,他会对饥饱感、冷热感、恐惧感和安全感产生需求,大部分婴儿饿了就哭,困了就睡。
如果这个时候母亲可以关注到婴儿所有的需求,生理和情感上使婴儿得到可靠的满足,那婴儿会形成较强的自体感,有利于婴儿的发育。
如果这个时候母亲“共情能力”差,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喂奶、照顾宝宝,而不关心婴儿自己发出的信号,那婴儿就会形成较弱的自体感,这样很容易使婴儿变得狂躁或者患上多动症。
短期可能看不出来,在婴幼儿发育过程中,缺乏共情的早期抚育和较弱的自体感会持续对孩子造成影响,比如情绪不稳定、暴躁、冲动自私等性格的养成。
(2)0-3岁形成四种不同依恋模式
0-3岁的孩子基本上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生存完全依赖父母(照顾者),孩子跟父母的关系,也会影响长大后的一切人际关系,不同的抚育方式会形成不同的依恋模式。
回避型
这类型的依恋者在人群中占20%左右,常见的行为是:不愿意跟别人密切交往、认为别人对自己怀有敌意,回避型依恋者往往更喜欢工作,“逃避”谈恋爱,在人际关系中会拒绝别人的友谊。
如果回到婴儿时期,我们会发现这类依恋者的父母通常是控制性的,也就是说按自己的意愿去照顾婴儿,打断婴儿的注意力,忽略婴儿的需求。
青春期时,父母又比较严厉、苛责大于夸奖。受到父母这类不敏感的抚育,很有可能就是形成回避型依恋模式的诱因。
缠人型
这类型的依恋者在人群中占10%左右,常见的行为:想跟别人在情感上亲密无间,人际关系不稳定,容易产生嫉妒、冲突和不满的心理。
女性依恋者很容易受到感情上的伤害,因为渴望拥抱、渴望爱情、容易把伴侣理想化,失恋时更容易受伤。
如果父母过度保护孩子,限制他们的自主性和探索性,影响孩子的独立能力,或者长期离开孩子都会使孩子变得黏人,形成缠人型依恋模式。
混乱型
这类型的依恋者在人群中占20%左右,更像是前两种的综合体,时常让人觉得变幻莫测、令人费解,童年时他们遭受过虐待、受到了不良抚育,很容易感到焦虑矛盾。
安全型
这类依恋者在人群中占50%左右,如果我们是这类型的人,比较容易在情感上与他人建立起密切的关系,拥有舒服自在的人际关系,不会特别的焦虑烦躁。
(3)3-6岁形成是非观
《小欢喜》中的刘静受到很多人的喜欢,因为她这种“权威型”的父母是很多孩子的理想父母,刘静跟乔英子是忘年交,她既关爱孩子,也对孩子有要求,认真倾听英子的烦恼,和善的帮助她解决问题,不仅如此,她还调节了儿子和丈夫之间的关系。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这本书中提到了三种“良心”的形成,分别是善良的良心、惩罚性的良心、脆弱的良心,良心其实指的是“是非观”。
善良的良心
刘静这种“权威型”的父母,会让孩子形成善良的良心,培养孩子的个性和自信,这样的孩子在同龄人中是很出色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别人家的孩子”。
但部分人却因为父母的抚育方式形成了另外两种是非观。
惩罚性的良心
父母严厉压制孩子的需求,觉得严格控制孩子的生活才是对她们有利的,就像英子的妈妈从小就过分控制英子的生活,包括干涉她选志愿,这样会让孩子拥有惩罚性的良心,压抑自我的需求、害怕权威,否定自我,觉得自己是最差劲的。
脆弱的良心
拥有这种良心的孩子,童年时有可能长时间得不到大人的照顾,被独自留在家里,很少得到管教,或者父母随意发泄自己的情绪,给孩子做了坏榜样,让孩子持续被忽视。
03,改写自己的人生剧本
内省
我们通过本书知道了0-6岁的经历会影响到我们现在的生活,假如你的内在关系模式不是那么理想,我们要做的不是抱怨父母、抱怨过去,而是正视自己的经历,通过内省把对自己造成影响的事写出来,体验下当时的情感心境,深入了解童年哪些经历影响到了当下,对过去进行复盘,整理好思绪。
对亲近的人进行自我暴露
适当的向他人敞开心扉,表达自己的情绪,从中可以领悟关于自己的真相,获得力量,过去已经发生的我们改变不了,但是我们可以选择未来的生活,采取行动我们的生活会发生预期的改变,跟亲人、朋友聊天,了解自己的过去或者自己平时的行为表现,对自己有一个深刻的了解,然后通过咨询心理医生或者心理咨询师深层次的改变自己的内在关系模式。
通过创作获得改变的力量
弗洛伊德认为通过艺术创作可以将内心的冲突升华为具有社会价值的活动。
我们听歌、看电影、进行艺术创作活动都会让我们获得新的力量,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可以让自己的自尊水平上升,有机会还能成为高成就者,发挥自己的职业潜力等都可以让自己有机会脱离原生家庭的影响,改写自己的人生剧本。
过去发生的已不可改变,未来的人生剧本靠我们自己改写。
通过《原生家庭生存指南》这本书我们可以从权威的角度了解到原生家庭的重要性,分析0-6岁的关系模式可以让我们了解到当下的生活如何受到过去的影响,只有明白发生了什么,我们才能采取相应的行动改变自己的内在关系模式,改写人生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