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核心,是唤醒孩子自主学习的内驱力。作为父母都望子成龙,但毁掉孩子积极上进动力的也往往是父母。
只有孩子积极主动地自愿学习,才会更容易达到学习的目标。这道理我们都懂,但怎样才能挖掘出孩子的这一动力,在实际生活中要如何做呢?
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如何才能唤醒孩子的内驱力,让孩子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唤醒孩子内驱力的前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会在潜移默化中受父母的影响。孩子天生会模仿,每个孩子身上都带有父母的影子。作为孩子的父母,我们要先做好自己。
1.1父母不放弃自己的成长
家长要不断学习,只有善于学习,才能了解到最权威的研究成果。比如在幼儿园阶段,孩子到底是以游戏为主,还是以学习为主?如果你有一个即将上小学的孩子,一定也很纠结这个问题。
早在50年前,德国政府就做了一场大规模的实验,追踪研究了50个以游戏为主的幼儿园,和50个同等规模的以文化学科知识为主的幼儿园。
研究结果发现,提前学习学科知识的幼儿园,孩子成绩能保持到小学四年级。从四年级开始这些孩子成绩直线下滑,在阅读和数学思维方面尤为明显,在情感表达和社会交往方面也是如此。
美国也做过这样的大规模试验,结果和德国的实验不谋而合,所以我们今天正在经历的阶段,发达国家早就经历过了。
2015年,美国著名顶级心理学家彼得·格雷博士,发表了题为《早期的学科式训练会对孩子造成长期的危害》这一文章,引发了教育界的极大反响。文章中明确提出幼儿园的孩子,是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应以游戏为主,不能以学习文化知识为主。
如果家长善于学习,及时了解到这些教育上的研究成果,在孩子幼小衔接方面,就不再困惑。也不会出现逼迫4、5岁的孩子学习算术和书写拼音的现象。
所以家长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用新思维探索孩子的成长规律,以便给孩子恰如其分的教育。
1.2父母戒掉焦虑的情绪
当今社会,焦虑是个通病。我们之所以焦虑,总结有以下原因:
家长对社会发展的不适应而焦虑,上班时的忙碌,下班后家务的繁杂,还要应付各种突发事件,让我们身心疲惫;对孩子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而焦虑,家长不知道孩子具备怎样的素质和能力,才能立足于社会;家长急功近利的焦虑,家长的收入大部分花费在教育上,孩子的学习成绩却收效甚微。
我们让孩子参加各种辅导班,别人家孩子上两个辅导班,我们就给孩子报三个,其实很多辅导班并没有达到好的效果。但家长却得到了自己的心理平衡,认为辅导班我们也报了,钱也花了,就像自己的责任已经尽到了。
孩子不是“我要学”,而是处在“要我学”的被迫状态中。因此孩子产生“我偏不学”的逆反心理,家长就会越来越焦虑,越发给孩子施加压力。如此一来,就容易陷入恶性循环,甚至会引发悲剧。
1.3父母要重视孩子的存在
父母看见孩子的优点,要及时表扬,让孩子继续保持。父母也要宽容孩子的缺点,给孩子人格发展提供时间和空间。
比如,上初中的钱小能有一段时间迷上了手机游戏,妈妈心中焦急不安。妈妈的智慧在于,找到和孩子交流的合适时机。她对孩子说:儿子,我发现你这段时间进步了,以前都是看1个小时的手机,现在只看了40多分钟。我真为你感到高兴,你的自控力大有提高。
儿子听到妈妈的夸奖,不仅知道自己好在哪里,还坚定了以后越来越好的信心。
当家长做好培养孩子内驱力的心理准备后,下一步就要考虑如何唤醒孩子的内驱力。请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