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是小说或电视剧看多了,刚开始工作那会儿,对于一 切总抱有一种过于理想化的看法。就觉得一定要平衡好工作与生活,而平衡的方式简单又直接:上班的时间精力高度集中,高效率地完成工作;到了下班时间就消失,工作电话一概不接,信息一概不回,无论对方是谁。在我当时的观念里,下班以后就是我的生活时间,别人因工作的事找我就是在打扰我的生活。
后来越发觉得这可能不是最好的方式,甚至算不上一种好的方式。
那么我当时的做法有什么问题呢?
1、增加焦虑感以及对工作的厌烦感。
这么做的前提假设是认为所有人都有一个共识:下班之后即是生活时间,彼此不应该互相打扰。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认同这一“共识”,所以当有人在下班之后因为工作的事情要找我,我会因为别人破坏我的规则而感到不适,进而对工作本身也越发厌烦。同时,当看到工作电话时,我会在要不要破坏自己的规则之间徘徊,从而引发焦虑感。
2、有些简单的事情因为当时的不理会,后来变得复杂。
对于相当一部分人来讲,若非真的着急,并不会随意在非工作时间打扰别人。而如果一概不理会,很可能造成不能挽回的损失。或者本来可能只是在电话或微信里一句话便能解决的问题,因为没有及时回应而导致事情变得复杂。而如果你的这种行为在其他人眼里是一种特立独行的行为,那么在职场中很有可能会被曲解成一种贬义的“特立独行”。
我们总是倾向于忽视那些我们太多熟悉的东西,比如说“职业生涯”。大部分人对于职场生涯的认知简单到让人难以置信。现在不妨问一下自己,对职场生涯,你究竟了解多少?
我们总是在告诉自己我30岁要做到什么样子、40岁要做到什么样子,可即便到了40岁,你的职场生涯也才刚刚过半,大部分人都严重低估了职业生涯的长度。职业生涯远非我们所想的那么简单,它并非一份工作,而是一段长达40年的马拉松。
从这个意义上讲,工作与生活并不是不是彼此对立的,工作其实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且是很大的一部分。而Work-Life Balance的本质则是构建一种良性的生活方式。
那么,我们要平衡的到底是什么?
1、精力而非时间的平衡
单纯时间上的刻意平衡是没有意义的,当你心不在焉,任何付出都是一种无意义的投入。即便可以早早下班回家,如果做什么都提不起精神,那么很可能整个晚上都会无所事事,在刷剧与刷手机中度过。所以Work-Life Balance的前提是做好你的精力管理,要确保工作之外,你还有精力好好享受生活。
2、不同角色的平衡
每个人都不只有一种社会角色,而是至少四种:组织成员、家庭成员、社会成员、独立个体。任何的关系,无论是职场关系、亲密关系亦或是与自己的关系都是需要经营和维护的,是需要付出时间与精力的。我们需要平衡的其实就是不同角色中的职责与精力分配。因为任何一个角色的缺失都可能影响到我们生活的质量。
3、当下满足与延迟满足的平衡
大多数人在说Work-Life Balance的时候,都有一个错误的前提假设,即“工作=付出=痛苦;生活=享受=快乐”。所以大家平衡的其实是快乐与痛苦。可事实上工作中的成功与进步也会带来快乐,生活中的琐碎与失望也会带来痛苦。再进一步来说,有些当下的享受与满足会带来长期的痛苦,比如熬夜刷剧、快餐零食;而有些当下的付出与忍耐则会带来长期的满足,比如学习知识、陪伴家人。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最终的追求是在当下满足与延迟满足之间取得平衡。
说到底,Work-Life Balance的最终目的并不是要制定一份时间表,刻意区分此刻是工作,彼刻是生活。而是要明白一件事,那就是我们的生活不止一面。而衡量Work-Life Balance的标准只有一个——你是否过上了一种自己满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