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作者:帕翠丝埃文斯
翻译:郑春蕾,梅子
出版社:京华出版社
“我这样说都是为了你好啊!”你身边是不是总有些这样的人,动不动就喜欢对你说教,甚至讥讽、辱骂你,却还戴着“爱”的面具。这就是言语虐待,它的杀伤力有时候甚至超过了肉体伤害,它能给人带来钻心的疼痛,却不留痕迹。识别和应对这种隐形暴力,可以让我们生活得更自由。
1,这些话你熟悉嘛?
“你懂什么?一边呆着去。”
“你总是这么不小心!”
“得啦,你就是这么想的,别在跟我争了。”
“你就不能温柔点,我看见你那个样子就生气。”
2,反对他人的行为的一些共同特征:
侵害者通常认为自己的强制行为是必要的,甚至是正确的。
反对他人的目的通常在于控制住对方,结果却总是适得其反。
反对他人的行为来自于对事情的曲解与无知。侵害者几乎都认为他们很清醒、很明白。事实并非如此。
3,爱往往成为了控制的理由。无视别人的存在,即使目的很好,结果却不一定好。
目的就像船上的舵,它设定了我们的行动路线,引导我们去实现一些目标。但是,即使有最好的目的,有些人还是失败了。他们意识到出了问题,但他们认定自己的目的是好的而不做任何调整,最后他们得到的也只能是负面的结果。
那些通过努力无法实现目的的人,他们会处于什么样的处境呢?
(这段话其实不仅仅适用于心理学中的控制与被孔子,还可以用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有很多人,努力了却无法实现目标,却仍然重复着原来的做法。)
4,如果我问:“你是谁?”当你想我描述你自己时,会把自己和其他人区分开 来:
“我喜欢这中样子,不喜欢那种
我会这么做......
我的感觉时这样的......
我是这么想的......”等等。
在你描述你自己的过程当中,你清楚地说出了自己内在的本性,包括你的思想、理念、感受、冬季、价值观、能力、潜力、好恶等等。而通过这种方式,你正尝试着随意给自我下一个定义。
在自我定义过程中陪你过,你创造了自己的精神边界。随着生活的不断变化,你的自我认知也一直在改变,你需要对这种认识不断的进行修正与调整。
精神边界是精神世界与外表世界之间的分割线。
(这章关于精神边界的描述,其实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有些人会认为别人口中的自己就是真实的自己,为什么有时候我们会愤怒,会感觉被侵犯。同时也可以解释,剥掉我们身上的那些外在的标签,我们是谁的问题。在《越书写,越明白》这本书书里,有关于你喜欢什么的一段论述,和这里联系在啊一起,就比较容易帮助大家找到我是谁?包括下面的四种功能。)
5,每个人生来具有四种功能:感觉、知觉、直觉和思考,这些功能使我们产生自我感。
一个人走进一间屋子,他可能会感受都屋子的温度、气味、颜色(知觉),注意到这屋子里人们的情绪(感觉),当爸现在的情形和过去相似的聚会对比(思考),他觉得一个不常到场的朋友可能会随时出现(直觉)。
虽然四种功能与生俱来,但如果不去用他们,汲取经验的能力、对自身周围 世界的理解,就会遭到削弱。这四种功能,为我们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信息。
知觉让我们保持健康,在没有其他可用信息的情况下,我们依靠直觉引导我们避免危险。
感觉不仅能帮助我们辨别屋子里的气氛,也能让我们知道,自己所经历的是开心还是厌烦,是悲伤还是喜悦。通过感觉功能所体验到的情感,使我们明白我们事谁,我们事什么,什么对我们有益,什么对我们有害。
6,如果我们接受别人对我们的定义,就会认为他们的评价更真实。用别人的观点来认识自我,这种从外在因素认识自我的逆向方式,只能使自我认识更加模糊。
案例:杰克3岁时,他的父母带她到城里给他买冬天的衣服。杰克不小心摔了一觉,膝盖很痛,他开始大哭了起来。他的父母急忙拉起他,几乎同时说:“你又没有受伤,哭什么。你就是想引起别人的注意,别浪费时间了,也不怕别人笑话。”
这些话影响了杰克的感受,扭曲了事实。这一经历对杰克产生了负面作用,他的内心体验被父母从外在的表象所扭曲。杰克听了父母的话后,开始相信他的膝盖疼痛使不真实的,或是不存在的,“我没有受伤”,这样他讲渐渐失去知觉认知。他会觉得流泪一钱不值,“我没什么可哭的”,这样他将会失去情感认知。同时,他觉得这样做不好,“我是想引起别人的注意”,他将会失去对坏事的直觉。如此这般,他被教育成只相信事实的反面。
7,另一个案例及分析
有一天,贝蒂带着女儿苏西去买冰淇淋。
贝蒂:你要哪种冰淇淋?
苏西:我想要香草的。
妈妈:有巧克力的。
苏西:不,我要香草的。
妈妈:我觉得巧克力的更好一点。
苏西:不,我就要香草的。
妈妈:你怎么会想要香草的?我知道你最喜欢巧克力的东西。
苏西:我现在想吃香草的。
妈妈:你怎么这么倔,真够怪的。
母亲的话让母女之间的沟通越来越对立。妈妈只管自己的想法,并不想知道女儿对什么感兴趣。
苏西的个性遭到否定,她被迫忽视自我需求。她被明确的告知她内心的想法(她自己的选择)是错的。而别人说的(妈妈的臆断)才是正确的。她还明白,真实的自我想法(想吃香草冰淇淋)并不为自己的妈妈所接受。
贝蒂的动机是好的,她想给女儿买她喜欢吃的冰淇淋,但实际上她侵害了女儿的精神边界。
父母经常随便给孩子下结论,会使孩子失去自我。
8,当父母不断给孩子下定论时,孩子就要忍受长期的被排斥感,而孩子希望被接纳的情感又是如此强烈,所以孩子努力效仿父母的行为,以期得到父母的爱和认可。如此以来孩子渐渐放弃自我感觉,这不仅是为了逃避被排斥带来的痛苦,更为了被他们那些感情不外露的父母所接纳。
孩子慢慢与那些通过感觉、知觉和直觉而来的信息割裂开来,即使孩子长大成人,他们父母的影响,忍让迫使受折磨者不断地失去认知能力。
9,如果一个人处在自我分裂的状态中,认识自我就只有一个方式,从外到内创造一个自我,者叫逆向创建自我。
长期处于分裂的状态时 ,你会成功地学会抛弃自我。你认为自己时谁就扮成谁,喜欢自己时什么样就装成什么样,还特别的原因按照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表现自己。
你已经习惯了否定自己的智慧,接受别人对自己的定义,而且毫无意识的。处于自我分裂状态中的人,并不根据亲身体验来完善自我,而是依据别人的期望、观点和评价来扮演自己。
但一个人是应该有肯定自己的能力和自由的,我们可以把别人的言论,当成别人自我保护的伪装。
10,记住,没有人比你更了解你自己。
因为根本没有人能够钻到你脑子里知道:你想要什么 、相信什么、应该做什么、以及为什么要这么做。
没有人能比你自己更知道你的本性、目标、动机、想法、信念、感觉、爱好、厌恶、知道些什么,如何行事以及你是谁。人只能了解自己。
11,需要明白的几个关键问题:
1)人们评价我们实际上是在假装知道我们内心的世界,是在对我们的精神边界进行攻击。
2)这些攻击如果被接受,会导致我们暂时迷失自我,屈服于别人的控制。
3)当人们长期遭到这样的工具,就会最终忽视或无视自己的内心世界——处于自我分裂的状态。
压制了感觉,忽略了知觉,否定了直觉,他们就成了优秀的机器人。
如果我们逝去了通过感觉获取信息的能力,就难以确定自己到底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
如果我们失去了直觉,就会发现很难相信自己。而越不相信自己,就越会忽视我们的直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