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阴师院抓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纪实
朱梅珍张同刚王德勋
春风拂面,杨柳依依。走进淮阴师范学院校园,立刻就会感受到精神文明的浓浓氛围。“依法治校、依法兴校”、“以德育人、以德修己”等标语赫然入目;“三学”(学周恩来、学陶行知、学雷锋)、“三爱”(爱校、爱党、爱国)、“三礼”(礼貌、礼节、礼仪)等教育活动,如缕缕春风,常年在校园中荡漾……
(一)
淮阴师院把学生品德建设作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抓实抓细,坚持用道德来引导学生,用礼节来规范学生。一是依靠制度的约束。每年新生一入学,就组织学生学习《淮阴师范学院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大学生文明公约》、《大学生文明礼仪规范》等规章制度,引导学生从我做起,从小节做起,点滴勤修。每年的新生军训已形成制度,通过学习军人的品德和风范,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二是依靠环境的熏陶。在该院校园干道两旁,并排竖立着以周恩来名言警句为主要内容的10余座灯箱;师陶园里,陶行知名言碑廊供学生经常诵读;办公楼、教室、阅览室中,周恩来、陶行知的名言也随处可见;在学生的每天必经之处——学生宿舍的通道旁,立着一面很大的“师容镜”,镜面上镌刻着周恩来在南开读书时对自己仪容的要求:“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校园建有周恩来像、陶行知像、雷锋像。如此环境,像无声的老师,时刻提醒每一位未来的人民教师“吾日三省吾身”,唤起学生内在的自觉性,注意师表形象。三是依靠活动的强化。该院为学生搭建了“道德自尊、学习自强、生活自管、是非自辨”的舞台,通过举行思想品德知识竞赛、礼仪形象风采大赛、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辩论赛、文明素质教育评比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是非标准。学生还主动担任“校风监督员”、“宣传报道员”、“志愿服务员”,直接参与学校的教育和管理工作。
(二)
淮阴师院坚持引导广大学生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扬起理想风帆。该院以“两课”教学为主渠道。“两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思想品德课)教学,针对学生中存在的许多认识和敏感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和讨论,辅之以音像资料和辅导报告,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促进了学习的深化。结合“两课”教学,开展“以中华民族富强为己任、为民族振兴而读书”、“我的事业在教育”等主题教育活动。这些主题教育的鲜明特点就是把学生的理想信念——祖国的富强——自己的成才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热血沸腾后作冷静的现实的思考,增强了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并对选择未来人生道路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以“两课”为“一轴”的基础上,该院还建立了“两校三组”(党校、团校和学党章、学马列、学理论小组)理论教育网络。该院敢于放手让学生走出去,让学生去看、去听、去体验、去感受、去升华。广大学生利用节假日,到周恩来纪念馆、周恩来童年读书处、刘老庄八十二烈士陵园瞻仰、凭吊,学习周恩来的伟人风范,学习先烈的英勇业绩,立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读书。该院今年在全院开展创建“周恩来班”活动,经认真、严格的评选,中文系98级(1)班获得该院首届“周恩来班”殊荣。由于该院坚持不懈、形式多样地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大为增强,政治上要求进步的越来越多,近三年来,共有4459名学生主动地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共发展学生党员641人,占学生总数的9%,仅2000级学生就有1626人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占学生总数的73.5%。
(三)
为生动活泼地开展法制教育,该院坚持有计划、有步骤地聘请有关专家、学者举办法制讲座或培训班,“以案说法”;组织学生观看反毒品展览、观摩法庭审理,带学生到当地看守所接受警示教育;开设《法律基础》课程,系统讲授法律基础知识。这些实在的措施,使学生从认识层面转向具体的行为层面、实践层面,从而培养了自己遵纪守法的自觉性,提高了自身的“免疫力”,筑起一道精神防火墙。该院学生于本学期开学的第一天向淮安市大中小学生发出了“校园拒绝邪教”的倡议。去年10月6日,该院学生在宿舍区发现招聘“精神陪护员”的广告,立即向院团委报告。该院领导了解到发此广告的非法组织“校园俱乐部”已在本地大中专院校建立了六个工作站,立即将掌握的情况书面报告公安部门,引起公安部门的高度重视,公安部长贾春旺对此专门作了重要批示。
本文系原创非首发,首发于《淮安日报》2001年4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