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墓主名字叫成“曾侯乙”,将还原不出西周诸侯这段历史!
西周实行分封制,根据宗法制度和分封制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由各级宗族组成的金字塔或等级制机构,即“封邦建国”。
武王立周,按照等级和功劳大小设定爵位,进行分封。刚开始是五等爵位,为:公、监、侯、伯、子。
周公摄政期间,发生“三监之乱”,即“武庚之乱”。周公将之平定后,王室便把爵位改成:公、侯、伯、子、男等。
称“公”者为:
(1)“王者之后称公”。祖上为王,后代封为“公”爵,如:唐公、虞公是尧、舜的后人;杞公、宋公是夏启和商汤的后人。
(2)“天子三公称公”。如周初之周公、召公、太公,三人分别担任太宰、太保、太师之职,享受“公”爵身份和待遇。
公爵大多封在王畿附近,封地一般很小,发展空间也不大。
周朝唱主角的,实际上就是“侯”爵,它才是诸侯体制的核心。
公爵少,侯爵多,所以即使是周武王的兄弟,也不一定有资格封为公爵,那么他们就会被封为次一等的爵位,即——“侯”爵。
公爵的职责,主要是在朝堂之上、王畿之内;
王畿之外,则需要仰仗侯爵们,他们是王室巩固的屏障,起安外的重要作用。
曾侯乙墓的曾侯乙,就是侯爵,是江汉地区的王室屏障、拱卫周王室。
楚国,虽说在周成王时期被封为子国,但其仍属那些很小的小“国”,几乎是“无足轻重”;而在周成王之前,它连小“国”都不是,只是“国”之附庸。
曾侯乙“卒”时,楚国尚“并不见经传”;而“楚惠王”则是几百年后的事了。
从曾侯乙之墓制可见、从周所封之诸侯可知:
曾侯乙是当时“西夏楚(即江汉地区)”的“最权威人物”;
是西周时期周王朝的“核心圈人物”;
是姬姓王族重兵在握的“关键人物”;
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周成王之叔等“王族贵胄”;
……
是了不得的曾侯乙!
【释“曾侯乙”】
“曾”(国)是其封国;
“侯”是其爵位;
“乙”指其为周所封“曾国”的第一任国君。(为什么称“乙”,另外还有更加曲折的故事,敬待后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