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教学反思
文/郭霞
《三峡》无疑是写景的名篇。每次读完,三峡的雄壮、险峻、秀美、凄婉像放电影般跃然眼前。这么有画面感的美文是如何写的呢?带着这个思考,我将《三峡》一文的教学重点定位于:写法探究。
写法探究的基础是感受景物美、语言美。为此,我设计了两种教法。
其一,先讲《三峡》独特的风景,将三峡雄壮、险峻、秀美、凄婉的美景和盘托出,然后,引导同学们思考:我们透过文字得见如此美景,那作者是如何妙笔生花的呢?之后,选取自己喜欢的段落品读语句、探究写法。
其二,将《三峡》的风景美与语言美、写法美穿插在一起(板书中用不同颜色的笔标记)。以第一段文字为例,理解文章内容,感受三峡的雄壮之美。之后,带领学生探究写法。
讲解的方式方法有些差异,但最终的落脚点都定为:文段改写。要求:循其写法,发挥想象,以现代汉语改写自己最喜欢的文段。
这个改写存在难度,因此,在熟练掌握原文及翻译的基础上,我安排了30分钟的课上时间来写作。原以为会有惊喜乍现,没想到绝大多数学生的改写仅仅是文章翻译的再现。我挠头思索:哪个环节出现纰漏了呢?课文翻译——内容理解——写法探析——写法再现。
细细想来,教学中可能存在三个问题:第一,期待过高;第二,要求繁琐。仔细回想写作时的要求:紧抓文段景物的特点,且遵循作者的写法。对于第一次尝试改写的同学们来说,这两个要求可能会带来畏难情绪。第三,思虑不周。我逆向思考:1.想要写法再现,那必须充分理解且明确写法,这点,所有学生能做到吗?没有学情检测,不确定。2.想要紧抓景物特点有文采地进行改写,那学生的脑海中必定得有画面。《三峡》一文中的内容美、风景美,学生真正地感受到了吗?即使感受到了,那也仅仅是一个输入,他们能否结合自己的经验,将这些画面有效输出呢?没有课堂训练和检测,因此,这也是一个未知数。
修改教学设计,我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台阶。第一,加入学生描述文段画面的环节;第二,写作时提供文段指导及习作示例;第三,引导学困生进行写作的分步训练,例如第一段:先正面描写山的巍峨,再侧面描写山的高大,之后将两段文字有机组合。
当然,这些反思也可用于之后《答谢中书书》的教学。希望在新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中,我能有新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