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这么大,我还没有离开过盐城呢,更没有看到过大海,现在能有机会和同学一起去看看,我的心里充满期待。
坐在长途汽车上,一路向北行驶,起初车窗外的景色和老家里下河地区的景色差不多,可是,越往北走差异越大,越是看起来辽阔、荒凉。汽车一路在国道上艰难的颠簸,我好奇的欣赏着沿途的风景,心中离别的伤感慢慢的淡化了一些。
那时还没有高速公路,我们颠簸到滨海,已经是下午了,第一次来到这座城市,走在陌生的街道上,发觉城市都差不多。徐同学的姐姐在城里工作,他带着我们去找他姐姐。他姐姐我们见过,以前来过我们宿舍,当时她在我们城西的卫校上学,早两年毕业了。
以前徐同学应该来过,他七绕八拐的把我们带到他姐姐的家里,那是一个单间,一张很大的席梦思就放在房间中央,烧饭在走廊里。他们好像是新婚吧?没好意思问,那时我们还年轻,辨别不清楚。不过也没有多想,能有一个地方落脚,我们已经很开心了。晚上他姐姐和姐夫一起请我们吃晚饭,好喝了点啤酒,那时,我们刚刚毕业,还没有参加工作,遇到不熟悉的人,特别是人家还那么热情,就有点不好意思,显得特别青涩,好在,我们有几个同学在一起,也不至于太尴尬。
晚上我们和他姐夫四个男人横着睡在那张席梦思床上,他姐姐估计找她朋友将就一晚了,那时的城市生活还不像现在这样热闹,吃了晚饭,挨个洗漱好就睡觉了。
同学姐夫个头不高,偏瘦,带着一副眼睛,在当地的交管部门上班,穿着交警的制服,路上行驶的中巴车看到他,司机都一脸堆笑,客客气气。那时,城乡之间的交通都是靠那种中巴车往来,一到车站各个中巴车上都有人大声吆喝,去往不同的乡镇。
我们三个同学第二天一早就被他姐夫带到车站,和一个去往海边的中巴车司机打过招呼,我们就坐在车上等着发车了。
中巴车都是按点发车的,我们很快就在嘈杂的人声中出发了。根据太阳的高度,我能够判断出,我们一路往东行驶,遇到有乡镇的停车点,就会停下来,不住的有乘客上车,本来宽敞的车内很快就拥挤起来。
中巴车是有严格的乘客人数限制的,可是,在通往乡村的道路上,几乎每辆中巴车里都挤满了人,那时中巴车还不多,等在停靠点的乘客,宁可挤一点,也不愿意去等一下趟,谁又能保证下一趟就不会拥挤了呢?在那个年代,中巴车都是有钱有关系的人才能上路运营的,一天来来回回好几趟,生意好得很。
起初车子里面不住的挤人进来,人越挤越多;到了后半程,车子又好像吃饱了似的,不住的有人下车,越是接近终点站,下车的人越多,车子里面慢慢又宽松下来。
终于,中巴车过了八巨、八滩,和一些没有记住名字的乡镇,在临淮镇停了下来,这里就是中巴车的终点了。
车里没有几个乘客,我们走下车来,这是一个荒凉的站点,刚才就注意过路牌—临淮乡。司机跟我们说,去海边还有一段路,只能步行走过去,等你们去海边玩完了,下午我还到这里来,最后一班车还到这里,你们到时再跟我回滨海去。
我们谢过司机,就顺着泥泞的大堤往海边走去,今天多云,太阳经常被云层遮住,东面那片天空明显的比别的地方亮,估计就是海边了吧?周围没有村庄,都是成片的稻田,有一些小块的地方就那么荒着,还有很多盐碱地;前几天刚刚下过雨,那条大堤上的泥路中间有些水坑,我们就在路边长有野草的地方往前走。
那时我们真的年轻,一点不怕路远、泥泞,只顾叫喊着往海边跑,那片天空越来越亮,慢慢的隐隐听到海涛的声音了,我们都很兴奋,一起加快了脚步,整个海边,整个大堤上,就我们三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