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空气像是一下子全热透了,呆在背阴的屋里也有了盛夏的闷热。中午去餐厅的路上,同事们躲着刺脸的日光,讨论的也多是天气的话题。
“天气预报说今天29度。”
“三伏天也不过如此。”
“这才是庄户人家说的熟麦子的天。”
“还熟麦子?早都干死了。再说才几月份就熟麦子?”
“紧急通知,明天统一换短袖哈哈哈。”
“傻了吧?明天下降12度,最高17度了。”
“预报说清明还降到零度以下,你们信吗?”
“天气预报准确率最高的是半天之内,第二天都预报不准,何况一周以后。这都信才是真的傻。”
“不准那你们还都看,大家傻才是真的傻哈哈。”
……
似乎周围的大多数人,有坚持每天“看”天气预报的习惯,只是由于手机等的智能化不用去盯电视了。但在我家,每天晚上的6:50和7:30,电视必须要换到省台和央视,不管你正在追什么节目。
老母亲常常提前一分多钟就作提醒,有时也会因别人正看节目起劲不忍打断,稍后也不忘补上一句错过的遗憾。如果气候有大的起伏变化,而我们恰巧前一晚错过了收看,母亲必会一大早将预报“复述”一遍。
好像从网上看过一句“山东人习惯看天气预报节目”,这句大概也是真的。二十年前“秦池”酒勇夺央视“标王”的前后几年,山东的几大名酒干戈撩乱,正是都在觊觎“天气预报”前那段“黄金”广告时间。后来“标王”换成南方的“爱多”、“步步高”什么的,据说“黄金”成色逊色了不少。
想想,不论何种平台何种形式,不论是家人或者商家,也不论用作行程规划还是谈资,“天气预报”才真的做到“各取所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