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践行读书会的群里,有朋友说:谁都知道双赢好啊,可是实际上能做到的并不多,为什么知道做不到呢?
对啊,双赢的意思是你赢我也赢,你高兴我也高兴,皆大欢喜。这么好的事,为什么大家都不做,非要你死我活,你争我抢,搞得都不高兴呢?
双赢思维的基础是什么?双赢思维为什么难做到?如何培养双赢思维呢?我想来谈谈这几个问题。
1.双赢思维的基础是什么?
双赢思维的第一层是双赢品德。史蒂芬.柯维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一书的第一章就提出:“品德与个人魅力孰重?”的问题。
他说,他研究了1776年以来美国所有讨论成功因素的文献,发现这200多年来的作品中,有一个令人诧异的趋势:前150年的论著强调“品德(Character Ethic)”为成功之本,如诚信、谦虚、忠诚、勇气、耐心、勤勉等。本杰明.富兰克林是杰出代表。
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人们由重视“品德”转而强调“个人魅力”(Personality Ethic)。认为成功取决于性格、社会形象、行为态度、人际关系以及长袖善舞的技巧,以及鼓吹积极进取的心态。
史蒂芬.柯维总结到:“近50年来讨论成功术的著作都很肤浅,谈的都是如何树立社会形象的技巧和如何成功的捷径。”他还用自己教育儿子的例子来说明:“唯有以品德为基础,基于价值观的动机,才能真正解决问题,获得自己想要的成功。”
所以,该书中多次都强调“品德”的重要性。在进入公众成功的第一步:双赢思维也应以品德为基础。
品德的含义:德性或品性。是个体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倾向与特征。其实质来说,是道德价值和道德规范在个体身上内化的产物。
所以品德强调的是内化的稳固的倾向与特征。
双赢品德的特征是诚信、成熟和知足。
诚信是品德容易理解。成熟和知足为什么也是品德呢?
奈飞说:“只招聘成年人”,也就是只招聘成熟的人。成熟的人能够恰当的处理情绪和关系。成熟的人敢于担当,同时又能体谅他人。
知足是“相信资源富足”,确信双方的需求都可以被满足的内在信念。
2.双赢思维为什么难做到?
双赢的困难在于基础并不是每个人自动就有。甚至大部分都不具有三个品德基础。
诚信需要勇气,需要诚实面对现状,需要能够接纳诚信导致的后果。不是人人都能做到。
成熟更加困难。奈飞是成功的公司,因为他们的人才密度高,这里的人才很重要的一点是:成熟。所以,公司可以做到公开、透明,完全信任。比如,公司取消了报销制度,取消了休假制度:任何人可以自行决定要报销什么,要报销多少;任何人可以决定自己什么时候休假,休假多长时间。任何人都可以当面指出他人的不足,反馈自己的意见,包括总裁。这种制度只能是成熟的人之间才能实行。
比成熟更难的是“相信富足”。人类几十万年都是在缺衣少吃的情况下生存的,人类的基因里已经有了“物质匮乏”的强烈印记。人类的身体还保留着很多冗余,以对抗可能的资源匮乏。
中国从1993年才取消粮票,粮食充足的情况只不过才二十多年。所以,大部分人总是处在“还不够”的意识中。要把“资源匮乏”替换成“资源富足”的信念,不是容易的事情。
3.如何培养双赢思维?
首先建立内在信念:任何时候都可以实现双方的需求被满足,甚至超额满足。
敢于“得”,可以用一些大胆的奖励,让自己体会拥有的感受。
敢于“舍”,让自己有机会感受给与的感受和好处。俞敏洪曾经要求他的一个很抠门的下属每周请人吃一次饭。他负责邀请人,下属负责掏钱。一开始,下属总是很“不舍”,结果一年下来,抠门的下属变成了大方的下属,每次都主动要请人吃饭。因为体会到了“舍”的好处。
最后可以考虑把关注点放在“如何把蛋糕做大”,而不是只关注“如何把眼前这一块蛋糕吃掉更多”?
2021年4月23日早
今日话题:你觉得双赢思维难在哪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