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国,你会发现德国整个国家没有任何标语。无论是在学校、医院还是公共场合。以厕所为例,中国卫生间的小便池上会贴有经典的提示语:“向前一小步,文明一大步”;而德国的做法就是直接在小便池上贴一个小苍蝇,看到的人会有想把小苍蝇冲下去的冲动,就会情不自禁的走前一步,很有意思。
相比较起这两者的不同,我觉得德国更注重于“事实”的说话,而我们更注重于“感觉”上的说话。
什么意思呢,与其说这是个创新,不如说是“小便者”的这个人和“向前一步”的这个要求之间的“第三方”不同。同样是要求撒尿时必须向前一步,一个采取的是苍蝇诱导,一个采取的是标语说服。
一、是什麼是心理第三方效应。
女士每次贴完面膜,总会在镜子面前细心观察自己脸部皮肤的变化,不自觉的会感叹:“皮肤嫩多了,好像白了点”;男士每次健完身,也同样会在镜子面前瞧一瞧,“有型了点,壮了许多”。
在商场,你能挑出几身特别适合自己的衣服,也许终因价格举高而放弃,但是总能找出几件衣服符合于自己的审美。
你的孩子考了八十五分,兴冲冲的回来给你讲,你多半会以“差的十五分在哪里?”或者“隔壁家的小王同学都考了满分”而结束你和儿子之间的对话。
我们对自己美丑的判定基础,都会来自于你周围重要的某个人或某些人的颜值。当你感叹“皮肤嫩了点,好像白了点”时,其实你的话完整版就是“皮肤比她的还嫩了点,好像比她还白了点”。
还有,对自己穿衣的选择,身材胖瘦的判定等等,无论对自我的任何一项判断,其实,你都不完全是从自己身上出发,而是更多的是从别人角度出发。也就是说当你在评判自己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状态,自己应该做好什么的时候,其实,都会习惯性的在周围寻找一些你觉得重要的人,用他们的标准来给自己打分,用他们的美丑作为判定自己的依据,这就是心理“第三方”效应。
85分的成绩是不是个好成绩,更需要“第三方”来衡量。孩子从老师口中知道了85分是属于优秀这一级别的,他就会兴冲冲回家告诉这次的成绩,而你的疑问使优秀得到否定,因为你才是成绩优秀与否的关键“第三方”。
二、「第三方」效應的忽視是你選擇猶豫症來源。
家里的台灯坏了,又因为晚上要做设计,所以你去了楼下的大超市买台灯。一整个货架的台灯,你最终挑选了一个最令你入你眼的一款,结账时还给了很大折扣的优惠,此时,你心情很好。
第二天,超市的隔壁开了家灯具专卖店,里面台灯琳琅满目,你发现里面最旧的一个台灯,都比你昨晚买的那个好看,你回去后左右都看不顺眼,最后,你断然跑去灯具专卖店,精心挑选了你认为最好看的,此时,你神清气爽。即使,你画了两倍的价钱。
第三天,本市的宜家惊喜开张,你逛了后,对比自己家里买的家具,感觉,有种钱真是白花了的冤枉。然后,你忽然想起你在灯具店买的台灯,简直弱爆了,因为无论从性能、从艺术、从智能方面,都要超出前者几百倍,你忽然有了想买宜家台灯的冲动,你犹豫,你再犹豫,然后你果断地从宜家买了这个台灯,这一天,你莫名的超开心,即便价格已高到了四位数。
那么,你很果断的买一买二买三,让情绪次次接递的高涨,这本是种有钱难买我开心的生活方式;可是如果,这三盏台灯都出现在宜家,同样的这三盏灯对于你,可能完全没了吸引力。原因在于“第三方”的不同。
也就是说,你买第一盏台灯时,是因为要去做设计的原因,设计书就是你发动购买的“第三方”;这是你的内在原因驱使。
你买第二盏台灯时,是因为第一盏灯丑的原因,第一盏太丑就是你二次发动购买的“第三方”。
你买第三盏灯时,是因为第三盏灯的艺术原因,第三盏灯的艺术就是你第三次发动购买的“第三方”。
你的内在原因被其他的外在原因代替,中途改变了你的想法,而你却未察觉。
三、「第三方」效應曾替你做了人生的重要決定。
十年寒窗后,你用优异的成绩报答了父母。此时,依据你的分数线,有两条路摆在了你面前,一是父母让你报考复旦大学,理由是名校;二是你一直想去北师大,因为你超热衷乡村教育。
大学毕业后,因为学历高,又有了两条路摆在你面前,一是聘你为国有企业干部;二是国家有了乡村教师政策,你的各项都很符合。
一番事业后,开始面对婚姻问题,仍有两个选择,一是和同梦而知心的大学同学结婚;二是和市长女儿结婚。
我们大胆地做出了:去复旦上大学,去国企做领导,娶市长的女儿的决定。其实,很多时候,对于选择,我们并不知道什么是对的,所以我们往往就选择了一条,大家都会走的好的道路,因为很多人选择,所以很多人选择,还会有更多人来选择。
很多事情,我们看似在做选择,其实别人早已经替我们做了选择。其中的缘由,就是你将自己人生“第三方”的启动按钮,交给了他人。
可是,无论是什么人,无论大多年纪,无论用什么眼光,一辈子都在寻求别人的眼光来评价自己,得到肯定。此时,重要的第三方决定着我们的行为关键,而我们每个人的努力方向,都是要取得我们重要的那个人对我们的评价。
这却是我们人性中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