昼夜均,寒暑平,仲春约半,春分时至。天阴,日中江湾便隐约眼前。
网上江湾的照片或雨或晴。雨则天濛濛,青石板漉漉,小巷长街尽览清新;晴便云卷层层,远山林青青,旧廊矮亭倒映干净。此时灰色的古村,却也不输神韵。前门“江湾”二字清晰可见,石匾下熙熙攘攘的游人缓急不一地涌入,长道两旁各类小店不时落下几道目光,本以为安详静卧在烟霭中的古村落却也因春潜入了几分生气,浮现它年轻时的模样。明清时江湾也曾人来人往,民买商卖,店堂铺坊隔墙相连,热闹冷清此起彼伏。随清晨首句叫卖浸墨,伴黄昏末尾收摊褪色,今夜一纸残破,明朝又铺新宣。小村虽小,人杰地灵,以往文风鼎盛,自宋至清孕育了不少才人贤士。
春去冬来,当时的明月换拨了一拨又一拨人儿望,小村老了。江湾一街六巷,竟偶然延展成“安”字。撇下有些喧闹的主街,拐入小巷,无意去访名人故居或是达官旧邸,只寻一番围成的安静而已。小巷石路自然地渗出年代感,傍着的沟渠也顺路满青。其中人家围院,透过门缝可见厅门平于院门,院门为如今少见的圆拱门,随着主人一代一代的离去大多门户紧闭。想起“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两句,只一墙之隔,行人知佳人,而佳人不晓过客。若以时间为墙,便有今人知古人,古人确难料后事,自是如今“墙外行人”多情独自恼。
不觉入巷深处,尽头突然柳暗花明,翠绿小树疏密不一,几丛粉花临水而生,廊亭绕塘,小山遮视,这里又自成一方天地。沿廊缓步,想起曾去的颐和园长廊,设计精美,最具特点的是长廊两侧每根枋梁内外均绘有彩画。而这条廊子比长不足,亦远不及其富丽堂皇,但暗红的栏木未加其他修饰,多了些古朴典雅,只寥寥几人更显幽静,别具一格。廊尽再回首,小塘端平不破,水清透绿,若是风和日丽,应是“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吧。不远处是一座稍高的亭子,登上亭子可以看到村子全貌,素墙黛瓦,沉水老树,寻常巷陌,天渐渐染上轻烟。可能与文风沐浴有关,古村像想象中的老先生,白衣黑鞋,目光澄净有神。他清明睿智地看着新世过客,与现代似乎格格不入却宽心接受经年变迁。在亭子上同时看到的,还有前门“江湾”二字,我知道我的那张宣纸将要揭过了。
时值春分,黄昏尚早,游人不约而同在入口广场停留。天微凉,村前小池几点绿意,鸟鸣恰恰,游人尽驻笑颜。同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清凉难掩一片暖景。日长人不厌,小春风纤纤。
就此暗暗做别,翻过最后一个折角。
(作者:刘 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