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小时候,端午节来临的时候,家家都要包粽子。打苇叶是孩子们的活,三五个小伙伴结伴约在一起,在午后的某个时辰钻进芦苇荡里,精挑细选不用多久每个人的篮子里就是满满的了。剩下的时光,男孩子用芦苇做笛子,女孩子有芦苇编鸟笼、帽子、耳坠等,偶尔顺带抓点小鱼、小虾晚上又是加了大餐了。这是儿时孩子们“粽子”的社交。
图片发自简书App
大人准备好食材,蒸过的苇叶、泡过的糯米、有的备上蜜枣,有的备上咸蛋,有的备上腊肉……,每家口味各不相同。包的时候,一个大木盆放在正屋或庭院当中,不仅有自家人还有左邻右舍的婶嫂,围着大木盆一边包一边唠嗑,手中的活儿可不闲着,各显手艺,有的包的小巧玲珑,有的包的富贵臃肿 ……。粽子蒸熟了,你家送来几只甜的,我家回你几只咸的。这是儿时大人们“粽子”的社交。
工作后,紧张的都市生活,不再在是每家都有时间包粽子了。偶有闲暇时间,就多包了些粽子,送同事、送邻里、送亲友,口味也是来自五湖四海各种各样。也有人从商场、从网上订购些粽子送客户、送师朋、送员工。这是邻里的粽子、职场的粽子、友情的粽子、商场的粽子。这是成年后的“粽子”的社交。
图片发自简书App
“粽子”包进去的是童年、是故乡、是工作、是生活;“粽子”剥开的是欢乐、是乡情、是关爱、是思念、是感恩。
我轻轻地把“粽子”绕起/你轻轻地把“粽子”剥开/不知道谁采的苇叶/不知道谁泡的糯米/不知道为谁准备的馅/只为纪念一个端午/一个“粽子”,你在系,我在解!
图片发自简书App
点赞也是一种鼓励!留言也是一种交流!谢谢!
免责声明:图片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