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踏踏实实地,朴素地写吧,就像跑步一样
大概是年纪到了的缘故,渐渐地开始排斥不实在的华丽。具体来说就是不喜欢一直换桌面了(电话和手机上的),有时候宁可就放一张纯色的图片;不喜欢用自己喜欢的音乐铃声了(虽然更多的原因是因为其中的操作太过令人头疼);再是现在,思索着该如何下笔开始这久违的写作,很快的,脑海中浮现出的是——就踏踏实实地,朴素地写吧,就像跑步一样。
我还是挺喜欢自己的这番变化的,可以感觉出自己在成长,当然我也深知现在的譬如排斥不实在的华丽的想法绝对不是所谓的真理,这纯粹是个人喜好罢了,就跟喜欢看的书从bl小说变成想看一些名著一样。我只是觉得自己在走,我在受周围影响,在思考,在感悟,内心在变化。人若要总是一成不变,向前向后看都是一样的自己,那该是多么无趣。
(二)磨难
在我的印象中,我一直是一个喜欢胡思乱想的人,什么都会想,看到的,听到的,经历过的。以前想的都是些抓不到的东西,就好比那天空的云,描绘不出真实的模样。参加工作以后,我想的最多的就是自己经历过的种种挫折: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人?为什么自己会受到这样的对待?是我太笨了吗?是我错了吗?每每总是把不顺心的暗骂痛斥一顿,心里舒坦了,然后等下次再次碰见,又是一轮循环。我想,是我经历的太少,是我心态不够好,等时间久了,会慢慢好起来。这话的确是没错,但我感觉,与其他同事相比,我显得尤其烦恼不堪,或者说是他们一直压抑着不说?那我就无从得知了,只是对我而言,这是我的磨难。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要用“磨难”这种略显正式的词来形容呢?明明只是工作上的不顺心而已。上面我也提到了,我因为这样的事而烦恼不堪着,如何呢?其一,哭泣就不用说了,我本就是个感性的人,哭对我来说是发泄的最好方式。其二,扰乱我的生活节奏,我一天都会想着那一件不顺心的事,只要是空闲下来,脑海里就会不自觉地浮现出那个场景。最可怕的是,大脑还会擅自把自己在意的词句加粗划线,令我内心焦灼。其三,这样的事情经历的多了,反而让我产生自己不适合这种工作的想法,继而想寻找其他出路。但其他工作又哪会好找?要得到什么,势必要舍弃什么,若是同等就是天大的幸运了,而往往是要舍弃太多,多到让你放弃原先的想法。那段时间我仿佛又站在了人生选择的岔路口,想挣扎却又显得太过无力,直到最后一丝劲头耗尽,然后宽慰自己:等时机吧!
(三)一、上班不迟到,二、开始跑步
事情的转机是在看了宇多田光的纪录片之后,说是转机可能不太恰当,这不是明确指明我去克服或是跨越磨难的路。但我还是想把这件事称为“转机”,这是我整个人思想上的转机,因为这部纪录片确确实实地把一个想法传达给了我——正视自己。
正视自己什么呢?优点缺点,主要是缺点吧,我当时首先想到的就是自己的懒惰。先前我总是主张懒惰并不可耻的看法,认为自己的懒惰只要不给他人造成困扰就是可以的,有种无伤大雅的意味。提及此,想到我很早以前就改的qq个性签名——“蓬头垢面,闲散懒人”,足以证明我对于懒惰这一缺点是多么的不在意,现在想来真是羞愧。
那天,我把正视懒惰具体为两件事:一、上班不迟到,二、开始跑步。为了防止忘记,我把这句话设为手机桌面,时刻提醒自己。
当然,绝对不是说我做到了这两件事就等同于不再懒惰。换个角度想,若是我今天决定开始不再懒惰,于是很勤快地去做所有事情(工作上和生活上的),一刻不让自己停歇(变态化要求的话,休息就是懒惰吧),我想这是非常不现实的。用阿拉伯数字来打个比方,从0到1是思想上的重要跨越,而要做到不再懒惰就是从1直接到100,这绝非可持续发展。
其实在我看来,最重要的还是从0到1的变化,也就是产生我要不再继续懒惰的想法。至于具体要做的这两件事只是为了实践,每次坚持去做到这两件事,给自己的想法增加信心,长久下来,将其作为一种习惯,期间或多或少地再给自己增加另外的“不再懒惰”事项。不得不说,做完积极的事总是让人心情愉悦的,只是在做之前以及做之中会感到痛苦,让人想挣扎抗拒。但是一旦完成,就会产生对自己的认可感,这对自己的身心无疑是一种积极影响。想到在网络上经常看到的一句话——“只为遇见更好的自己”,大约就是这样的感觉。
(四)支点
方耀老师是我大学时期的思修老师,当时就被他的思想和人格魅力所吸引,一改怯懦的本性,壮着胆子加了老师的qq。在空间里能时不时地看到老师的一些见解,对老师表现出的正义感以及批判精神等等诸如此类的理性思想感到钦佩。于是很自然地联想到老师和宇多田光,这两个在我眼里会发光的人,他们都有一个特性,即有着自己的行为准则,并且很坚定,就像一颗参天大树一样,会受风吹而摇曳但绝不会倾倒。
我也想找到那样的“支点”,自己确信的,不会被左右的“支点”。我不知道该不该说我已经找到了某个方向,但是之前看的《哲学的慰藉》确实让我受益良多,或许我可以乐观地认为,我的“支点”正在慢慢形成。
(五)大大巫见小小巫
说说我重新开始写作的动机吧。
最近在看村上春树的《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这么说来,会想去看这本书的缘由也是十分偶然。
那天我在跑步,实在吃力地不行,满脑子都是“好累啊,快坚持不下去了,怎么才跑了一半”这类令人丧失斗志的想法,又立马觉得这样想下去是不行的,得换点东西想想,于是脑海里就蹦出一个念头——别人在跑步时在想什么呢?很自然地我想到了这本书。但是去搜了以后才发现这本书不是叫我一开始以为的《当我跑步时我在想什么》,而是《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虽然名字上有些出入,但内容上如我希望那样给了我很大的激励。
在跑步上,他(村上春树)给了我一次又一次的震撼。第一次是在讲到他去雅典独自一人跑完全程马拉松的时候,第二次是在讲到他去北海道跑一百公里的时候,他描述的跟我所经历的,真是大大巫见小小巫。如他一般还在坚持,我又怎么可以放弃?
在写跑步的同时,他也写到自己的小说创作,里面提到了伏案创作的艰辛,同时也提到,写作也跟跑步一样,哪怕想不出一丝一毫,也要坚持写。这对我也是一种激励。
我曾经想过,写作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明明每次坚持不了多久就放弃的东西,为什么又总是在不经意间会蠢蠢欲动起来——好想写点什么啊!我时不时地会生出这样的念头。
我曾经会羡慕那些画画好看的人,觉得他们可以把自己内心的情绪,感受通过自己的作品表现出来,也因为同样的原因羡慕那些文章写得好的人。前者我少了一定的基础,后者却是我可以努力的。我也多多少少可以感觉到自己语句上的飘忽,而在《跑步》这本书中提及过写作要素之一——耐力,让我有了感悟,这是一件急不得的事,一字一句,慢慢静心推敲,还是像跑步一样。
(六)
回想着近日的所思所想,短短一下午很快就过去了,其实还有一些事没有写,比如外婆的事,但是看看右下角的时间,想到明天还有重要的事得提前准备起来,心里就焦虑得不行。呼,让我好好完成明天的那件事情后再继续吧,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