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王司马冏专权后腐化堕落了
消灭了强敌,自成大诸侯之后,司马冏的表现与成都王司马颖是迥异的。司马颖与前所说走了一条以仁义为诈术,来笼络人心的腹黑道路;而齐王则成了庸俗的权贵,追求眼前的富贵和享受。前者始终是野心家,后者则活成了金字塔顶的寄生虫。
有哪些表现呢?除了惯用的重用亲信,提拔子孙外——齐王部将葛旟、路秀、卫毅、刘真、韩泰五人,皆封为县公(一般不过封侯)其子司马冰,司马英,司马超皆封为王,封地分别是:乐安,济阳,淮南——司马冏还像郿坞董卓,易城公孙瓒等一样,过起了奢靡无度的生活。
第一个表现是扩建齐王府。司马冏住的是父亲司马攸留下来的府邸,规模比较小。司马冏嫌弃府邸不够气派,便开始了大规模的扩建和翻新。他圈占了周围的土地,把方圆左近的所有建筑物(不论是国家公共建筑,还是民宅)通通拆毁了。新修的王府,规制上等同于皇宫。
而且,司马冏每天吃饭,听乐,观舞,都是按照天子的规格来享用的。他沉湎酒色,常常不上朝。
司马冏专了朝政,却不想想自己有没有理政的才干;又不居安思危,虑天下形势。暂时得意,即无意志,一门心思的玩乐,不仅仅是没有出息了,且将彻底“完啦”!
不过,我们切莫因其蠢而笑话司马冏。要知道,人本来就是“可欲”之物,确实是极容易堕落的。不要说到了他那么高的位置,稍有成绩,就玩物丧志的人,真不知有多少呢!故这一点上,司马冏足以为戒,而不是我们可以耻笑了之的。
司马冏倒也没有躲进深宅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他虽然不肖,无志,少智,却也晓得巩固权位的重要性。是以,到了302年,在他的操纵下,朝廷又封赏了一批宗室。为什么明知道宗室诸王力量大了,必然内斗,他还要提拔诸王呢?难道他全然忘记了刚刚结束的诸王火并吗?
我个人觉得这没有什么特别的道理。一方面是因为晋朝王室比较孤立,除了依靠亲信外,他们只能依靠宗族势力——他们当然看不见底层的人民大众。
众所周知,晋朝时,士庶对立严重,士族把持了吏道,实际控制着国家命脉,既腐朽到了极点,也庞大到了极点。皇帝既需要他们的支持,又忌惮他们的力量,故士族不是可靠的朋友。唯有宗族还血脉相连,他们宁愿背负内斗的危险,也更倾向于联合王室力量。
第二,诸位势力已经各成系统,已经形成了很有力量的势力,所谓尾大不掉。这种情况下,对待他们就只有两条路了,就是战与和。如果你有能力、有雄心壮志将他们击败,自然最好;如果没有能力,无此雄心,弱枝强干的各方面条件又不能形成,那就不得不拉拢收买,争取联合他们了。因为如果你不这样做,就会有人这样做。到时候,你就会失去他们,把他们拱手让人。
第三,司马冏认为他们可以被拉拢。司马冏是胜利者,他不注重吸取失败者的经验教训。他认为自己比那些失败者要强很多,他们做不到的,难道我也做不到吗?所以,他认为自己向诸王示好,则诸王没有理由不拥护他。
大约就是在这样的思路下,朝廷下达了一系列诏书,恢复了常山王司马乂的原号长沙王,领骠骑将军。起用此前遭贬的东平王司马楙为平东将军,都督徐州军事,使镇下邳。召还东安王司马繇(琅琊武王司马伷第三子。灭三杨后,一度成为主要权臣之一。因司马亮的猜忌和兄长司马澹的调拨,他被免职罢爵,发配到了朝鲜)恢复官爵,先拜为宗正卿,后迁至尚书左仆射。拔东海王司马越为侍中,授职司空,领中书监。司马冏很信任司马越,试图把他发展成左膀右臂。
司马冏为什么觉得司马越可信呢?大概是因为司马越自少年时就有很好的名声,他虽然身为王室,却不爱富贵,生活俭朴,性格温顺恭谦,看上去就像是一个普通老百姓。司马冏觉得这样的人会听话,没有什么野心,不会养虎遗患,威胁到自己。可惜,他不知道人是会变的,也不知道人是真假难辨的。
既然说到了人是真假难辨的,那么,在本文即将结束时,不免想起一个问题:司马冏的玩物丧志,奢靡堕落,会不会也是一种假象?目的是什么呢?自然是向诸王表示:放心吧,我不会学赵王司马伦,我位极人臣就满足了,不会再有其他动作和野心。作此一想,难得真相。不过,这并非关键。关键是有必要吗?有用吗?
生僻字词学习:
一,悃,(kǔn)是一个汉字,为形声字,其释义为诚恳,诚挚。同时,悃是个人名,为黄帝之子。
相关成语:面倾鄙悃
出自《三国演义》三顾茅庐一段:“先此布达,再容斋戒薰沐,特拜尊颜,面倾鄙悃。统希鉴原。”面倾鄙悃就是当面倾诉鄙人的诚意。鄙,谦称,指自己,本人。
二,摅 [shū],意同抒发:发表或表示出来:~怀。~诚。~意。各~己见。
散布[diffuse]
故摅道以被民而民弗从者,诚心弗施也。——刘安《淮南子》
撕[tear]
我将衫儿摅下一块来。——元·杨暹《西游记》
腾跃[jump]
仆夫俨其正策兮,八乘摅而超骧。——张衡《思玄赋》
又如:龙摅(龙腾)
三、茅茨 [máo cí],1、茅草盖的屋顶。亦指茅屋。2、指简陋的居室。引申为平民里巷。3、用以谦称自己的家。
四,蹇 [jiǎn],多指行动迟缓,困苦,不顺利的意思;另有姓氏蹇。
特指劣马或跛驴:策~赴前程。
〈古〉通"謇"。口吃,结巴。
通“褰”。揭起。
五,盩 [zhōu],县名,在中国陕西省。盩厔(zhōuzhì)
水曲〖bent〗。乖;悖。盩电(乖戾暴躁)
六,旟 [yú],是形声字,“㫃(yǎn)”为形旁,“与”为声旁。本意是一种军旗,上面绘有鸟隼图案,后泛指旌旗。
【原文】错革画鸟其上,所以进士众。旟旟,众也。从㫃与声。《周礼》曰:“州里建旟。”
【译文】把鸟的羽毛放置在旗竿上,或者在旗子上画上鸟的图案。是用来激励众多士兵前进的旗帜。“旟旟”是众多的意思。字形以“㫃”为形旁,以“与”为声旁。《周礼》说:“州、里的长官竖建旟。”
《尔雅》曰:“错革鸟曰旟。”郭璞云:“此谓合剥鸟皮毛置之竿头。”《周礼·春官·司常》鸟隼为旟。《又》州里建旟。《注》鸟隼,象其勇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