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之殇,到底该如何避免(二)
文/第一滴露珠
4
小斯的QQ昵称是“但是那但是”,一个看上去无比纠结的名字。他的QQ空间签名是“听爸爸的话,说我不是个好东西”,足见父亲平日里训斥打骂他,给他留下的深重心理阴影。据他生前最好的朋友小周说,他性格比较内向,因为他家离校比较近,小周经常去他家吃饭,每当吃完的时候,小斯就会说,我们快走,我爸爸就要回来了!
而儿子眼中惧怕又厌恶的父亲,却完全不理解儿子在说说里的控诉和无奈。小斯的父亲说,儿子空间里说的那些事情,打他骂他那些,都是他很小时候的事了,“那也是为了他好”。小斯的母亲也说,感觉并没有给孩子多大压力,孩子高考前也跟他说过考不好就上个普通学校,却没想到孩子还记着小时候的仇,完全不念父母的好!
看到这里,我真是要呵呵了。“为了孩子好”,这是多冠冕堂皇的一句话,在这句话的背后,又发生过多少悲剧啊!
中国父母的典型特点就是,对孩子的吃穿重视,对孩子的学习成绩重视,对孩子的身体健康重视,而唯独忽视孩子的心理渴求,忽视孩子的情感需要,忽视孩子健康性格的成长和完善。其实你又能如何去要求他们呢,他们中的大多数,受自身的文化认知、社会阶层以及成长经历所限,自身尚且心理存在问题,对生活和人生懵懵懂懂庸庸碌碌,你又能指望他们具有多少文化自觉和反思呢!
我们的父辈,大多是这样的父母,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所以我们现在已经为人父母,小时候深受父母情感忽略的70、80、90后父母们,希望咱们不要重蹈父辈的覆辙,希望咱们做理解孩子,和孩子平等交流交心的好父母吧。
中国传统式父母,大体可分为简单粗暴型、干涉型、命令型、忆苦思甜型、苦口婆心型,这些类型总结起来其实都是同一种类型:望子成龙型。
实际上有一个看上去好像是悖论类似反讽的现象:父母本身是人们眼里的“成功人士”的,对孩子却往往没有“穷人”那样高的期望和压力,孩子反而能在自由宽松的家庭氛围里快乐长大。反倒是那些在生活里处处碰壁,身处卑微和平凡位置的父母,往往对孩子倾注了太多的不切实际的期望和幻想,幻想靠孩子的成功来改变整个家庭的窘况,幻想靠孩子的成功来告慰自己黯淡无光的人生。可是,孩子的人生是孩子自己的,不是父母你的!想要什么,自己去拼搏去奋斗去努力呀!把自己的人生愿望转嫁到孩子身上,和绑架孩子又有什么区别呢!
当然也有一部分是我们希望看到的开明自主型。他们爱的是孩子本身,没有附加的条件,他们尊重孩子,但是也懂得适当批评和引导。这样的父母好像稀有物种,多多繁殖吧!
从小斯最后的几篇说说里,可以看出小斯其实也在纠结,也在认真思考人生,他甚至还在说说里带有几分幽默感的开自己的玩笑,这样的一个孩子,真是可惜了。他想得很多,然而毕竟年轻,毕竟视野受限,他的年龄承载不了心灵的灰色与失落,他感觉世界失去了吸引力,他惧怕未来。这个时候,如果恰好有人(多么希望能是他的父母),和他一起认真聊聊人生和生活,聊聊未来的各种美好可能,帮他度过这一关,那么,小斯就不会轻生,他一定就会有一个不错的未来,很遗憾,没有及时出现这个人。(哭)
5
所以,我很想很想对父母们说:降低我们的期望值,不要过早地去给孩子规划未来;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多和孩子沟通沟通再沟通;注意塑造孩子的健康性格,不偏激不自闭,不走极端,凡事多往好处看(父母自己首先要做一个健康的人,教育孩子前先努力提高自己吧);还有还有,一定要“以——人——为——本”!孩子出了事,最最痛苦的是谁啊,还是父母啊!
我们目前的教育环境和教育体制,决定了高考依然是一根无上的指挥棒,老师、学生和家长,都在主动或被动地围绕着这根棒子在转,这是无奈的残酷现实,也是我们暂时无力去改变的事情,但身为父母至少要明白:孩子们在学校的压力已经够大了,所以,
作为至亲至爱的父母,作为孩子生命中最后的退路和港湾,父母就不要再做压倒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了,而是要坚定不移地做孩子心灵的守护者,生命的领路人
!这个世界上,孩子可以忍受所有来自外界和他人的践踏和鄙夷,唯独不能忍受自己最亲的亲人质疑自己,疏离自己,冷漠自己。
我想对孩子们说: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多开阔自己的眼界,知道这个世界有无限的可能,发现这个世界的美丽;建立正确的人生观,珍惜这宇宙中只有一次的生命;要知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父母即使打骂自己,内心深处也一定是爱自己的,给父母机会和时间,让他们去纠正自己,即使他们已像顽石一样冥顽不化,那就长大后反过来教训一下他们;不要封闭自我,当感觉心灵灰暗绝望时,一定要敞开心扉,积极寻求外界的心理帮助。
最后,我想对社会说:不要再整天宣扬成功学了,不要再以高考成绩论英雄了,学校、教育机构、媒体,加上父母,能不能一起行动起来,慢慢地逐渐地来建立一个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年轻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不唯成功论,人生就要多元化才精彩。也希望学校、教育机构有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定期疏导孩子的心理,希望民间也多一些适合孩子们的心理疏导课程和活动。不要把心理疾患当做见不得人的事情,把看心理医生当做一种必有的调节和成长。
小斯的父母说,没想到孩子四五岁时候挨的打骂他至今还记得,唉,不懂心理学的小斯父母怎知道童年阴影对孩子成长有多大的负面影响。所以,年轻的父母们,从孩子懂事起,就多鼓励和理解孩子吧,以欣赏和满怀爱意的目光看待孩子吧,给他一个充满关爱的拥抱,比给他报八个培训班对他的人生成长更有意义!
最后要记得:做父母没什么了不起,孩子虽然是你生的,但是孩子并不欠你的!如果连自己都活得糊里糊涂浑浑噩噩,那么就不要生孩子,以免牺牲掉孩子的幸福。若你有了孩子,那么你要求孩子进步时,自己先要进步,孩子在长大,你也要不断地给自己充电,陪孩子一起成长!
愿悲剧不再发生,愿所有的青春都有惊无险地平安度过。
2016-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