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两天的休息时间看了这本《深度学习的艺术》,对我的震撼还是蛮大的。
在这之前我没有想过一本书与另一本书之间是可以有联系的。看一本书更多的是为了消遣。即使有时候看书是为了学习一项技能需要,也是会做笔记,然后去记忆。但在之前没有特别的想过去构建一个知识的框架。
最近在关注自我的成长,也去加入猫群,还有听一些微课,也听到过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的话。但没有这么详细的和告诉为什么我要去建立和怎么建立一个知识体系。当然还有建立知识体系的好处。还有书与书自己的知识是可以串联的。
对于作者,在这之前我第一次知道采铜是网上看到了大家在推荐《精进》这本书。于是就到了读书app里面寻找,没有找到这本,但是意外发现了另两本,一个就是今天要写的《深度学习的艺术》,另一本是《开放的智力》。
而对于采铜是谁?我一开始也不清楚,如果没有混知乎的可能好多人也不知道。后来才发现他在知乎是个超级大v,也是一个心理学博士。
在知乎上有人问,采铜是谁?
有人回答说:采铜先生不是水平最高最博学的,但他也许是知乎社区中最具“知乎精神”,最符合社区理想与追求的楷模。他不断创新的极富实用性、纲领性的回答在我的知乎之旅中一直处于核心地位。他是知乎历史上值得铭记的一个名字。
他自己的回答是:我是一个怀着梦想的微不足道的小角色。希望以后我能用我的作品来说话。
还有人的回答是有肯定他的优点也说出他的缺点,有些人觉得有些回答or文章有点“鸡汤”,有人回答不赞同,有觉得带有个人想法,或者觉得以己度人的思想影响下回答的不够理性等等。
对就是这么个人,其实对他的评价像硬币一样都有两面,不过谁又不是呢?
不过对于“鸡汤”的说法我有点想说。有些人会把干货文说成鸡汤或者成功学。但我不这么认为,有些你认为是“鸡汤”但是这些恰好是当然的反对和不喜欢是正常的,就像采铜认为的:这是一种人性,人对自己能力的判断会比实际高,有人认为自己看到标题能猜到内容、作出评价。理性看待自己不了解的事物。
以前的鸡汤是真的鸡汤,你看完了只是得到了士气或者说我要像他一样成功的想法。那个时候的鸡汤或者成功学会告诉你要怎么做么?只会列举名人怎么样怎么样成功了,你也可以的,你要相信自己你可以。这不是废话,我是知道我可以,可我也知道我没有努力,我也不知道怎么努力。可有很多人不知道怎么去学习啊?比如我!
我很同意知乎用户城市猎人的一个回答:这类书是帮助下决心学会中高难度系统性知识或技能的人制定恰当的学习战略、战术,使之更接近自己学习能力的上限,使之在中长期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不需要系统学和学太难的可以忽略。在看这些书之前应该首先问自己两个问题:
一、问问自己是否下决心学会一门或若干门系统性知识或者技能。
二、问问自己是否选择了对自己来说难度合适的领域并设定了合适的目标。
如果是yes在开始看这些书。(答案稍微精简了一点)
所以你如果需要可以看下这边《深度学习的艺术》和另外一本《精进》。
《深度学习的艺术》这本书其实很短,但是干货满满。
从四个方面来说明一、提问,二、解码,、三、操练,四、融合。
一、提问
第一篇提问先说明了我们平时学习的步骤是什么?1、订立学习计划2.实施学习3.回顾和整理。基本能做到上面这三点的已经是优秀的学习者了。而这个过程学习者扮演的只是一个吸纳者或者搬运者的角色。只是把确定的知识搬进了自己的脑里。(糟糕的学习者像我估计只是在脑海里走个过场)。而学习者自身的心智,包括他原有的知识体系、方法、观念乃至困惑,可以暂时搁置起来。
但是我们有想过我们为什么要看那本书?在划线或者记笔记的地方,依凭什么来判断哪些是值得记,哪些是不值得记得?当整理完所有的笔记或者画好了一张完备的思维导图以后,你真的觉得一切都完成了吗?
但这只是传递了知识,不是构建了一个知识体系。
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经常去思考以下四个问题:
1.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我已具备了哪些相关的知识?
2.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我有学到了哪些新的知识?这些知识对原有知识构成了何种补充或者挑战?
3.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还有哪些位置的东西,且这些东西我通过简单的探索就可以了解?
4、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还有哪些为指导 洞洞鞋,无法轻易地获得解答,同时又有价值成为我长期去探索的问题?
一个好的问题,让我们成为探索者,主动地去探求未知的领域,拓宽未知的未知的边界,而不是仅仅满足于对县城的,边界明星的知识的掌握;一个好的问题让我们成为一个猎手,知识是我们主动去侦察、寻觅、狩猎的猎物,而不是我们战战兢兢供奉着的或者亦步亦趋跟随着的对象。
问题是将我们引向深度学习的起点。一位优秀的深度学习者,必定是一个优秀的提问者,他从阅读、观察和思考的过程中产生问题,先解答表层的、容易的那部分,留下深度的、探索式的问题给自己,被问题锁困扰和折磨,同时开启之后的求知之路。
二、对于解码,作者认为是一个更为主动和主观的过程,不同的解读者对同一材料的解码可能是完全不一样的,就像一块同一部电影,不同的人能读出不同的意味。
对于基本的解码方法,其实不外乎三个层次:
1.它说了什么?(它原本要传达的信息和知识)
2.它是什么?(对文本的烦死,以绅士的目光对文本今夏评价和定性)
3.它是怎么实现的?(对形式和构成的洞察,研究写作。表达的手法)
对信息材料的解码,其实就是内在知识重新建构的过程,因此也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
怀特海在《思维方式》一书中就说,「理解的推进有两种,一种是把细节集合于既定的模式之内,一种是发现强调新细节的新模式」,他竭力推崇第二种。
一个高段位的学习者,就是一个适应型专家,他们可以有意识地构筑一个信息解码和知识扩展的良性循环:
所谓学习,本身就要注重深度和广度的结合。所以在时间有限的条件下,我们需要尽量去找罪经典、最优秀的作品,进行深度的解码、模仿参研。
解码的首要原则,就是尽量去寻找那些最后、最经典的作品,然后努力参习。
作者给出了三条观察和思考的途径,供大家参考:
一、不只要去寻结论,还要去寻过程
二、不只要去做归纳,还要去做延展、
三、不只要去比较相似,还要去比较不同
解码的要法是什么呢?作者引用了法国科学家庞加莱在《科学与方法》中写的一段话:正是例外变得重要起来。我们不去寻求相似;我们尤其哟啊权利找出差别,在差别中我们首先应该悬着最瘦强调的东西,这不仅因为它们最为引人注目,而且因为他们最富有启发性。
三、操练
对于操练其实就和字面意思一样,就是要去行动,实际操作。比如学ps的时候,最高效的方式是什么?就是一边自行探索、试错,一边学习。比只看书不行动强多了。
为什么操练如此重要呢?那是因为你掌握了多少知识,并不取决于你记忆了多少知识以及知识的关联,而是取决于你能调用多少知识及其关联。
反复练习的价值,在于使某些认知活动可以自动化进行,从而为思考时所用的工作记忆腾出宝贵的空间,以用于更具策略性的活动。
一个有追求的学习者如何在自学时进行知识的操练、而要解决这两个问题,恐怕就要先解决两个问题:
1.操练的意识。他明白操练的重要性,懂得主动和积极地进行知识操练。
2.操练的方法。可能是受别人启发,或者自己的探索领悟,总之他知道选取合适的方法对自己所钻研的领域进行操练。
作者也提出一个重要的理念:把知识当成一种技能来学习。
对于知识的操练也并非全无章法可行,在「知识技能化」的理念之下,我认为至少可以尝试以下三种知识操练的方法:
一、写作式操练
除了更好的思考之外,写作带来的一个明显的益处,是获得反馈
「获得反馈」是练习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则之一,如果没有反馈,你在练习时发生的错漏自己无法察觉,导致无法校正,那么做再多的练习又有什么用呢?
二、游戏式操练
三、设计式操练
总之,知识的操练,既是一种调用和提取,也是一种主动的建构,更是一种创造性的综合,它是深度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四、融合
一个高段位的学习者,应该能抓住一切机会,在其所学的知识之间创造关联。
学习高手常常会有意识地把不同领域甚至不同学科的知识摆放在一起,然后尝试去分析、比对它们的潜在关联,甚至于当异质的素材堆叠在一起时,仅仅是潜意识的推动,就可以让这种隐藏的关系浮出水面
大家似乎已经习惯了这样的思维模式:把一个大的东西分解为小的东西,把那个小的东西再进行细分,这种分解性思维的要害,就是一件事物的整体特征以及各个部分之间的潜在关联都被完全忽视了。
只有广泛涉猎不同学科的知识,把这些学科中的基本理论变成用以观察和分析现实对象的思维模型,才能最大程度上避免思维上的偏差和狭隘。
将原本独立或者疏远的知识加以融合,从融合效果上看,有迁移、印证和互补三类。
如果说迁移式融合起到了启迪思维的作用,那么印证式迁移则可以帮助人探索规律。
所谓灵感,所谓潜意识的思考,并非潜意识的思考,并非平白无故产生的,而是有赖于,思考者已经拥有了丰富的、充足的、多元的思考材料,潜意识的作用是借助其强大的并行计算能力,把这些思考材料进行各种组合。
互补式的知识融合,是指我们可以对同一个议题,找到完全不同视角对同一个议题,找到完全不同视角下的论述,把它们综合在一起,就可以得到对这一议题比较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作者举例了三则列子,从三个例子中的三种融合及其例子中可以看出,将知识进行融合的关键,是能够洞察出知识背后的「深层结构」。在表面上不相干的知识的背后,我们可以发现它们潜在的相似性、互补性和启发性,找到知识与知识间隐含的联系。
强烈推荐大家去看一下这本不厚的书~!第一次写书评有点不知道下手好,而且作者的干货太多,后面书的内容大部分都是重要和对我有启发的摘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