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军//区之所以在10年后征集张孝华的“渡江第一船”,缘起首都北京。
1958年,北京搞了个向国庆10周年献礼的“十大工程”,其中之一,就是兴建一座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并在1959年国庆到来时正式开馆。开馆,就必须有陈列物供参观,而能够被军事博物馆收藏展出的革命文物,只能是那些在战争中起到特殊作用的武器装备。张孝华的那条在渡江战役中起典范作用的渡船,自然是革命军事博物馆的重点征集对象。
这个缘由,巢县报记者在文章的开头就做了说明。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南京军区的赴巢征集,巢县报也就不会兴师动众地做出这篇大文章。
唐诗据此推断,在此之前,巢县报可能压根就不知道本县还有个惊天动地的“渡江第一船”。这真是灯下黑,手握一张王牌,还需要别人来提醒。这大概与当时落后的宣传舆论工具有关,战场上发生的事,如果部队不在地方上宣传,这事也就只有东张村的部分村民知道。幸好,部队还存有资料。据文章介绍,南京军区在接到征集“渡江第一船”的任务后,军区的军史部门专门成立了一个征集小组,四处查找这条船,最后还是在军区保存的《渡江战役船工名册》上,找到了张孝华的名字,并得知他是安徽巢县东张村人。
令唐诗感到惋惜的是,这条船在送往北京前,由于体积过大,当时的运输工具难以承载,只好把它锯成两截,运到北京后再粘合起来。就像一个人骨折,虽经治愈,但毕竟伤残过,再也不能像原先那样运用自如了。
这篇文章还详细介绍了张孝华的家世,以及参战的全过程。由于文章的资料来源全部出自张孝华之口,因此,有关“渡江第一船”的一些背景资料,比如战役的部署、参战部队、渡江的准确时间等,文章中都没有反映。这些内容,张孝华作为一个普通民船的船工,是无法掌握到的。
现在唐诗要对“渡江第一船”作深度挖掘,巢县报的这篇文章只能是个引子,还需要挖掘更多的资料。这个挖掘也不能漫天撒网,必须有个更深层的目标,力争挖出个让人眼睛一亮的金娃娃。
经过反复思考,唐诗最终把目标锁定在“为什么”上,即:张孝华的船,为什么能成为“渡江第一船”?
用哲学语言表达,就是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如果说,张孝华的船成为“渡江第一船”是一种历史的必然,那么,它又是通过哪些偶然因素促成的呢?唐诗现在要做的,就是把这些偶然因素一个个找出来,为这个必然结果做出合理的解答。
思路明确后,唐诗把办公室的工作作了一些调整,写书的任务交给朱主任为首其他4位同仁,自己带着小焦去寻找“渡江第一船”的根脉。
查访的第一站,选定在无为县。无为县是沿江江北的一个大县,江堤长达百里,渡江战役中,无为县是我军中集团集聚待发的前沿阵地。巢县和无为县毗邻,渡江作战的部队,首先要在巢县境内的巢湖和裕溪河进行水上练兵,然后再开往无为县江边。战争年代,巢、无两县联系紧密,抗战时期的皖江抗日根据地,其核心地带就是巢、无两县,故称为“巢无中心区”;到了解放战争时期的渡江战役,又有这样的训练和作战无缝对接。党史界据此有个“巢无是一家”的说法,两边的业务往来比较頻繁。
唐诗和小焦赶到无为县时,无为县党史办的王主任已在办公室等候。因为事先在电话中把来的意图作了说明,王主任已经将相关资料准备好,一共两份,一份是第二十四军渡江战役总结,厚厚的一大本,另一份是渡江英雄马毛姐事迹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