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草堂谒诗圣

                              杜甫草堂谒诗圣

                                      2017.2.6(正月初十)

       拜谒杜甫草堂是小时候就有的一种情愫。

      杜甫的诗,是在文革期间接触到的,那是1972年间,学校虽然受到白卷英雄的冲击,但我就读的一所农村高中还能维持上课,记得当时课本里曾有杜甫的《石壕吏》,有一次偶然看到一同学有一本残破的刻印本《唐诗三百首》,好话说了一大箩,央求对方多给我一些时间抄写下来,我每天如获至宝的一字一字抄写,还要艰难的加标点,这可难住了我,连猜带蒙,也不知道有些断句是否正确。喜欢的诗句,抄写完即诵读,杜甫的诗,就是那时候背了一些,至今还能记得一些名句,诸如《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旅夜书怀》“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还对《春夜喜雨》特别喜欢:“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等(当时还不知道末一句“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的锦官城就是成都。今天看来,这句诗应是对成都地理风貌的标志性描写,对成都这座园林城市的文学性描绘)。那时候知道了成都有个杜甫草堂,是杜甫在成都时的旧居,心向往之,但只能是遥远的梦想。

      三十七年的沧桑岁月过去了,2009年6月来成都应聘期间,儿子带我到草堂第一次匆匆观揽。9月份来成都之后,又和妻子一同去拜谒一次,较为细致的观看了杜甫居住的茅屋草堂、绿竹流水。直到最近,因为要写这篇文字,又独自重游一次。成都的公园一般都不收门票,但杜甫草堂和武侯祠是要门票的,这也是不能常来光顾的原因。好在适逢纪念杜甫的“人日”刚过,还能享受半价(30元)。

      杜甫草堂的特点是清凉和静穆,遮天蔽日的青竹隔离出一个宁静清幽的世界,使前来瞻谒的游人莫不静谧肃然。走在幽清的踊路上,我不止一次想:杜甫漂泊到成都时已近五十岁,离开成都时应该有五十四岁了,在当时的年代,应算进入老年了,在经历了人生的几十年跌宕起伏后,历经战乱、终于在成都寻觅到了一处能够栖身的平安清静之所,杜甫的心态应该是怎样的呢?他的人生态度发生怎样的变化?

      2009年我来成都时,和杜甫当年的年龄差不多,当然,我不可能有杜甫那样的人生经历,但是年龄对每个人的心理影响还是有其生物学规律的。我觉得,52岁的我,开始进入心如止水的境界,感觉世界变得无比平静美好,所有的喧嚣褪去,所有的欲望消弭,所有的焦虑不再,所有的纠结解脱,开始觉到生命的圆满和生活的清澈以及人生的快乐。人一旦摆脱了欲望、焦虑和纠结,人才能最终获得宁静,获得快乐。当然,人仅有宁静还不等于拥有快乐,快乐是更高的境界,是比宁静还要高一个层级的境界。因为人生的快乐应该是指灵魂的快乐,灵魂的快乐更困难一些,要享用精神之美才能得以满足。但只要孜孜以求,也没有得不到的道理。

      以杜甫的文学造诣和人格修养,他居住成都的几年里理应达到能够享受人的心灵快乐境界。品读他在成都时期的诗作,轻快、明丽的诗句显然较以先为多,“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读来令人倍觉清丽澄明亲切,再如那首著名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虽是居草堂所见,却是当时成都安静、繁华、清逸之印象,从草堂门外能看到长江中、下游来往的船舶停靠,远望可见大邑西岭雪山之清峻巍峨澄明,内心不平静、没有快乐的人是写不出这等雅俗共赏且深含诗人的审美理想之言的。还有一首《江畔独步寻花》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在浣花溪畔生活的杜甫,此时,才回归到平静、愉悦的诗人心境。只是很遗憾,杜甫的一生快乐时光的确并不太多,一些快乐轻松的诗句只在成都的诗章中散落零现。杜甫一生怀着建功立言的雄心抱负忧国忧民,一生都期待自己能有朝一日“致君尧舜上,再使民风淳”。对不公不正之事总是忠耿直言,这样的人在中国的封建官场上甭说升迁,生存下来往往都很难,加之时局动荡,杜甫的人生理想经历着不断破灭的悲壮历程,令后人唏嘘嗟叹。在成都草堂获得的几年难得的宁静,也因为现实的残酷而不断遭到威胁。最终因为好友的去世,不得不选择再次离开这片安逸之地,乘船东下,在长江沿岸长年漂泊,最终病逝在湖南的湘江上。

      五十岁之前,我对杜甫的这种对自己内心的坚守一直想不懂,五十岁之后,慢慢有点明白了。杜甫的心灵坚守不是出于个人欲望或抱负的实现,而是基于对整个国家民族命运高度责任感的思考关注。我们不可能经历杜甫时期的唐朝动乱时代,但我们经历过文革,文革地狱般的十年给苍生百姓带来的灾难如江海浩淼,引用一句文革十年中遭受种种迫害而坚持活下来的人的一句话或许能诠释杜甫的这种执着和坚持:“不管天翻地覆,我都用心生活。因为在我的内心深处,有一样能穿透一切苦难的东西,那就是希望。”杜甫的伟大,就是始终满怀对国家命运、黎民命运和个人命运的希望。命运之乖戾多舛,对杜甫来说,无奈而悲凉。但是上天却给了他另一种厚待,冥冥中让他成为了中国最负盛名的伟大诗人而名垂千古,透过杜甫的深沉、悲壮、凄凉、孤独的文字,我们可以理解诗人的情操和品格的伟大,理解一个历史时代的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理解一种寄望与无奈的情愫,也理解了诗的真善美力量。 杜甫的诗主要表现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一份关怀,这份关怀出自于他的心灵天性,所以他的胸襟比一般人博大,感情的分量比一般人深厚。他做到了把小我的感情与大我的感情结合在一起,以自己的生命书写诗篇,以自己的生活实践诗篇,把自己的生命与诗的生命完全结合起来。我想,后人对杜甫的尊重与推崇,很大程度上应是基于杜甫对国家人民感情的真挚、深厚、博大这一点。

      公元759年冬天,杜甫携家带口由陇右 (今甘肃省南部)入蜀辗转来到成都。次年春(唐上元元年),在友人严武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风景如画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结束了四年流离转徙的生活,得到一个栖身的处所,称“成都草堂”,杜甫在门前种了很多竹子,还种了很多花草树木。他的“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狂夫》)中提到的便是成都草堂。他在成都先后住过近五年,生活还是比较安定的。这个时期,杜甫离开了干戈扰攘、哀鸿遍野的中原,眼前呈现出一片田园美景,使他多年劳苦忧患的生活,暂时得到休息,过了一段安逸宁静的日子。这时期作品有《蜀相》、《客至》、《旅夜书怀》、《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登高》、《秋兴》、《三绝句》、《岁晏行》等240余篇,多数诗对成都当时的风貌、四季景观、民风民俗等有描写和反映,至今仍然色彩鲜明、生动有韵。其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最为著名的诗句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765年,严武病逝,失去唯一依靠的杜甫只得携家带口告别成都,两年后经三峡流落荆、湘等地。杜甫在夔州时说自己“漂泊西南天地间”(《咏怀古迹》),即是指居成都和之后几年。

      杜甫离开成都后,草堂便不复存在,五代前蜀时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使之得以保存,宋元明清历代都有修葺扩建。其中最大的两次重修,是在公元1500年(明弘治十三年)和公元1811年(清嘉庆十六年),基本上奠定了杜甫草堂的规模和布局,演变成集纪念祠堂格局和诗人旧居风貌为一体的博物馆,建筑古朴典雅、园林清幽秀丽的著名文化圣地。今天的草堂几经扩充修葺,占地面积越来越大,仍完整保留着明、清修葺扩建时的格局,建筑古朴典雅、园林清幽秀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1955年成立杜甫纪念馆,1985年更名为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是中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知名度最高且最具特色的杜甫行踪遗迹地。

      成都杜甫草堂因诗名扬天下,借诗圣而后世流芳。杜甫草堂和其所代表的杜甫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记得诗人冯至先生曾经说过一段话:“人们提到杜甫时尽可以忽略了杜甫的生地和死地,却总忘不了成都的草堂。”这实在是成都的福气。成都人便也格外珍惜这一福分,将杜甫当做自己的诗神,把草堂当成诗的殿堂,每年人日即正月初七这一天,都要到草堂里祭拜,已经成为了由来已久的传统,成为成都人的庆典节日。如今,草堂的杜公祠前还悬挂着何绍基题写的楹联:“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成都,因为有了杜甫,也成了一座最有诗意的城市。

      杜甫草堂位于天府广场正西方向的青华路南侧,当时是偏远乡间,现在已属闹市区,西临二环路,东面毗邻四川省博物馆,南面紧邻浣花溪公园,沿青华路再往东不远过了一环就是文化公园和百花潭公园。

      今日杜甫草堂,古朴典雅,规模宏伟。其中大廨、诗史堂、工部祠三座主要纪念性建筑物,坐落在南北走向中轴线上,幽深宁静。廨堂之间,回廊环绕,别有情趣。祠前东穿花径,西凭水槛,祠后点缀亭、台、池、榭,又是一番风光。园内有蔽日遮天的香楠林、傲霜迎春的梅苑、清香四溢的兰园、茂密如云的苍松、青耸挺立的翠竹、蜿蜒曲折的流水。整座祠宇即有诗情,又富画意,是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相结合的著名园林。进入园内,被浓郁的青绿、平和的宁静氛围拥绕着前行,温暖而庄严、亲切而肃穆,你仿佛觉得是走向历史文化深处,去和心中的诗圣完成一场神圣的会晤仪式。

      草堂保留着清代嘉庆重建时的格局,园林是非常独特的“混合式”中国古典园林。博物馆按功能区分为:文物景点游览区(草堂旧址)、园林景点游览区(梅园)和服务区(草堂寺)。草堂旧址内,照壁、正门、大廨、诗史堂、柴门、工部祠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两旁配以对称的回廊与其它附属建筑,其间有流水萦回,小桥勾连,竹树掩映,显得既庄严肃穆、古朴典雅而又幽深静谧、秀丽清朗。

      成都杜甫草堂正门匾额的“草堂”二字为是清代康熙皇帝第十七子果亲王爱新觉罗·允礼所书写。诗史堂是杜甫草堂纪念性祠宇的中心建筑。诗史堂正中是雕塑家刘开渠所塑的杜甫像,堂内陈列有历代名人题写的楹联、匾额。工部祠内供奉有杜甫画像,并有曾经寓居蜀地诗人陆游、黄庭坚陪祀。工部祠东侧是“少陵草堂”碑亭,象征着杜甫的茅屋,已成为杜甫草堂的标志性景点和成都的著名景观。“少陵”本为地名,汉宣帝墓称“杜陵”,宣帝皇后墓因规模小于帝陵所以称“少陵”。杜甫曾在这里住过较长时间,在诗中曾自称“杜陵野老”、“少陵野客”,后人也就称他为“杜少陵”了。

      进入杜甫草堂正门,跨过石桥,是一座通堂式敞厅,高朗明亮,气势不凡。两壁悬挂一对意深语工的长联:“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原为清代顾复初撰书,惜早已不存,如今的所见墨迹为解放后由著名书法家邵章补写。

      诗史堂是中轴线上的第三重建筑,也是主体建筑。杜甫留下的1400多首诗歌,真实而生动地展现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生活画卷,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被后世尊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诗史堂”也因此得名。大厅的正中陈列着一尊由著名雕塑家刘开渠先生以写实的手法刻画的杜甫塑像,常有一些游人肃立致敬、默默凝视。我每次来到这里瞻仰杜甫远望苍空、目光深邃的雕像,心里都无比沉重。人生那么短暂,每个人在世上生存几十年上百年,究竟于他人于国家于社会有多大意义?……从个人角度看,人生于世,对生存者本人当然是有意义的;对于家庭亲友也是有意义的;对于身边的小社会群体可能还是有意义的,但对于更大的社会来说,每个人的存在都有意义么(从这个角度讲,杜甫的一生是超逸不凡、极有意义的)?倘从更深远的时空、从宇宙演变的大宏观角度看,人的存在有意义么?这个话题挺扫兴的,但这恰是人确认自己生存和生活的意义及价值的哲学入口,弄明白了这个入口的哲学意涵,人就知道自己该怎么活了。

      当年杜甫的茅屋前,有一条他亲手修理出两旁栽满花木的小径,他在诗中曾写到:“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今天的花径,是连接杜甫草堂纪念建筑群与原草堂寺的一条红墙夹道小径,花径尽头是位于红墙夹道、修竹掩映的由碎瓷镶嵌、古雅别致的“草堂影壁”。清末四川劝业道道尹周善培用青花碎瓷镶嵌的“草堂”二字于此,数度毁损又几经修复。作为草堂标志之一,游人多喜欢在这里留恋徘徊。

      梅园,位于草堂的西北角,占地数十亩,原是一处私家花园,也是后来划归草堂管理的。过诗史堂折而向西,经水槛,穿月洞门,梅园就在眼前了。当你还在月洞门外时,便可见一座四层砖塔耸立湖畔,一座曲桥横跨湖上,塔名“一览亭”。取杜甫《望岳》诗“一览众山小”的句意。塔影倒映水面,与曲桥形成绝妙的呼应,而月洞门则成了取景框,在它恰到好处的剪裁下,塔、桥、湖、花、树,浑然构成一幅精美的画面。正月适逢梅花盛开,所以这里的游人显得特别多。

      大雅堂原是草堂寺的大雄宝殿, 2002年正式开放。门上匾额“大雅堂”三个字是集的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的字。大雅堂内陈列着迄今为止国内最大面积(64平方米)的大型彩釉镶嵌磨漆壁画和12尊历代著名诗人雕塑,形象地展示了杜甫生平和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史。

      相比较而言,和杜甫齐名的诗仙李白,其故乡就是四川江油,当地虽也有青莲镇李白故里、市区李白纪念馆、太白公园、海灯武馆及太白洞等人文景观长廊,但与杜甫草堂相比,对世人影响显得弱得多。

      浣花祠,又名冀国夫人祠。从草堂的诗史堂北往东行,在花径红墙的中部有一门楼,门内一厅两厢独院,粉墙青瓦,花木散布,古色古香,小巧雅静。是为纪念唐代成都的一位女杰冀国夫人而于清光绪十二年(1866)修建。正厅塑冀国夫人和两仕女像。据传,杜甫离成都后,冀国公崔宁将杜甫旧居的一部分辟为别墅让其妻冀国夫人(又称浣花夫人)居住,后冀国夫人舍宅为寺。冀国夫人死后,寺中立专祠并绘像纪念她。祠几经变化,到明末已不存。直到清光绪年间,才建造成如今所见的浣花祠。

      1997年,杜甫草堂博物馆依据杜诗描写和明代川西民居的特点格局恢复重建了“茅屋景区”,重现了诗人故居的田园风貌,营造出浓厚的诗意氛围。这次去看又增添了两处与“茅屋”配套的两处茅屋农舍式建筑。

      盆景园内有1999年建成的“杜诗书法木刻廊”,陈列着百余件杜诗书法木刻作品,是从馆藏数千件历代名人手书杜诗真迹中挑选出,用楠木镌刻而成,颇具观赏价值,其诗歌、书法、用材、工艺有“四绝”之称。2005年重建的万佛楼矗立于草堂东面楠木林中,复原了历史文化名城成都“东有崇丽阁,西有万佛楼”之风貌。馆内的基本陈列《诗圣著千秋》,荣获了第五届“全国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最佳创意奖。

      游杜甫草堂,一年四季皆可,但最好是拣云厚人稀的日子,以使自己的内心安静下来,静静的漫步于竹林石径、厅堂榭廊,借助于幽深丛竹和潺溪流水静静地体味诗人的博深情怀,细细揣摩品味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揣摩人生的活法。

      人之一生,生活的经过,是一种人生风景,谁都憧憬过地平线尽头的日出,谁都追逐过生命的烂漫希望,当然谁也都会经历失意、坎坷、磨难,但人生是要向前的,就需要时时自我化解那些内心追求与悲情命运的交织,为生命滋生清新的、坚强的力量。生命中的一切,来还去,去还来,本身就是一种自然的生活状态,每个人都需要去适应世事纷扰中的一个我,又需要清醒地面对内心深处那个本真的我,活出自己生活和生命的意义。

      心地平和,才是安度人生的真正桥梁,用一种淡然宁静去平息那些是非干戈,活出自己生命真、善的意义。人真正的尊严,不是维护自己的脸面,而是保持自己内心的清洁,对他人的误解、成见和伤害,不生分别,不生困惑,不生烦恼,“遇谤不辨”,多少纷争也就不再相争。一个人对待世界的态度,就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自尊并不是固执的认为自己正确,而是能够尊重差异,与人方便,宽和胸怀,平常心态,还在于做人的仁义与道义,善用其心,善待一切。

      生活的看破,在于不困于烦恼,不扰于得失,领略生命的真实意义,平静从容的去承担生命的深沉,该怎么生活,就怎么生活,不辜负曾经流过的泪水,也不辜负那些孤独的月夜思。

      悚然一惊,这样的人生,是诗人杜甫么?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6,001评论 6 49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2,210评论 3 392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1,874评论 0 351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8,001评论 1 291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7,022评论 6 38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1,005评论 1 29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929评论 3 416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742评论 0 271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5,193评论 1 309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427评论 2 33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583评论 1 346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5,305评论 5 34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911评论 3 325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564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731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581评论 2 368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478评论 2 35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