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一个小视频挺有意思的,是说半瓶子液体一晃荡,它就会从黄色变为绿色。然后教授就问:“为什么一晃荡,液体就会变成绿色呢?”
然后教授说:“大约有这么几种回答,首先是认为盖子里面有其他物质与液体发生化学反应。”
然后教授缓缓的将瓶子倒置过来,液体并没有发生颜色变化。然后可以证明盖子没有物质。
然后教授说,瓶子里有什么呢?液体,还有空气。
其实,当说到空气的时候,这时候我已经看了几分钟了,然后猜到空气也不是很惊讶。于是教授说,液体变色有可能是液体与空气发生了化学反应。
于是教授继续进行验证。
教授说如何实验液体的变色与空气发生了化学反应呢?最好是把空气排出来。
可是怎么排出来呢?
映入我大脑的第一个反应是,用抽真空的机器吸出来——不知道各位是怎么想的呢?这个教授背后的实验室背景,给了我一些惯性的思考。
然后教授说,他调查了各个年龄段的学生,初中以上的学生普遍回答是用真空泵抽出空气,只有小学生回答说将另一个半瓶的液体倒进这个半瓶,这样液体充满了整个瓶子,然后在晃荡,果然液体不变色。
虽然教授的讲述娓娓道来,及其简单,但是我还是被教授背后的实验室北京催眠了。我想这就是思维定势了。
什么是定势呢?就是人们在从事某种活动前的心理准备状态,会对后边所从事的活动产生影响,这种心理准备就叫定势。
也就是我看到这半瓶子液体,看到实验室的背景器材,就想把空气抽出来。可是将空气抽出来,从原理上可行,但是还要考虑瓶子的受压力程度,如果瓶子的厚度、硬度、韧度达不到要求的话,用真空泵抽空气是有一定危险的。
而用同样的液体将其填满,则简单的多。
而最近我在观察一个大领导与手下相处的模式,感觉也挺有意思。
这个大领导飞扬跋扈,高调张扬,喜欢批评别人,也好为人师。经常把下属批的下不来台,但一旦遇到那种一样风格的,会拍桌子摔板凳,一封辞职信扬长而去,搞得领导非常没有面子。但是他不发泄出来,似乎又很难受。
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有个手下M,真的是打不还手,骂不还口,一直兢兢业业,默默无闻,于是领导看到了曙光,将其提拔为副总。
然而M做事确实兢兢业业,性格确实好,也许他能经得起批评或者也不跟别人斤斤计较,这是他的优点;但是一点提升到副总岗位,只是挨骂是远远不够的,这时候从领导对他的能屈能忍的欣赏,到不能胜任业务能力的真的骂了。
于是从上到下,都知道M能力不行,但是抗击打能力真的是一流啊。于是乎,大领导虽然不满足M,但是却与M相互的时间最长,无论大会小会都找M当接盘侠,每当怒火中烧想批其他人,感觉驾驭不住时,就将矛头转向M。
在一开始的恶时候我看不明白,由于定势的作用,常常觉得节奏由权利方来把握。在我观察了一段时候发现,其实领导的节奏完全有M来把握。这就是定势的作用。
领导知道M工作能力不行,可是他已经深深地依赖上M了,欲罢不能,于是他重新招能力强的人,可是都被M软磨硬泡的在背后阻击,在老板面前吹风,都给吹跑了。维持现状是M最好的选择。
于是一代一代的,引领者领导活在强迫性重复的漩涡里无法自拔。M以某种大无我的献身精神,受尽委屈,满眼皆是泪,换来了那种谁活到最后谁笑到最后的‘弱控制强’的掌控欲。
可是怎么破局呢?
就像先前教授做的实验一样,除了把空气抽走——把M从领导身边直接挪走,当然这是困难的;而是出现一个能帮助领导将其注意力转移到另外一个能办事的人身上,等领导发现其实不去怒火中烧的去骂人反而更舒服的时候,他就能从强迫性重复的枷锁里面抽离出来。‘
而我贡献了一个思维方式,获得的是突破定势的思维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