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汉”张希祉
罗耀晟
1971年8月,在骄阳炙烤下,向东渠第一座石拱渡槽——风吹岭渡槽的施工现场一片繁忙。这座渡槽是建筑史上一个奇迹。工程指挥部工程技术人员改革“满堂式木拱架”为“双铰矩型夹合木拱架”,避免了使用支撑木,地上使用17片薄木板做好木拱拱架,然后用土铰车吊上槽墩,然后再吊上石头,建设渡槽,莆美木工队功不可没。在那高高耸立的拱架之上,有一位身材魁梧的大汉,他一个人挪动着300多斤的条石,配合着师傅的节奏。他就是被莆美人称为“大力汉”的张希祉同志。
今天,让我们一同聆听张希祉老人家的深情讲述——
“我自幼命运多舛,父母在36岁时便早早离世,过几年,大哥也去世,我10岁起就被迫扛起家庭生活的重担,每日靠割草换大米艰难求生。12岁就参加云平公路修建,住在宝洞村。”
“我饭量极大,有一次在城里吃肉包,我一口气吃了18 个,还喝了两碗豆浆。或许是生活的磨砺,我的力气也远超常人,360斤的甘蔗,我能挑着健步如飞。”
“1971 年 8 月,风吹岭渡槽开工建设,大队书记张国民知晓我力气大,便安排我去当小工。运石头的任务艰巨,我们推独轮车需前往树洞岩水晶山,那里距风吹岭足足有两铺路(10公里)。莆美独轮车有一条皮带可以背在肩上,载重量大,不受路面宽窄限制。别人用手推车每次推两块条石,而我却能稳稳地推3块。每天拂晓时分,天色还未破晓,我们就匆匆起身,推着车向着水晶山进发,直至日落西山,余晖洒满脸庞,才将石头艰难地运到风吹岭,一天仅能往返一趟。”
“当石头运输得差不多时,我便开始在风吹岭拱顶搬石头。木绞架配合土铰车缓缓将300多斤的条石吊上拱架,我接住条石,根据师傅的需要,把条石挪给师傅砌渡槽。那时,没有任何保险设施,靠胆量和力量在拱顶把几百斤重的石头挪来挪去。如果是现在,让我再上拱顶我就不敢,力量和胆量都蔫了。”
“每日收工,天色已黑,又累又饿,我边走边回忆歌谱,就忘记了疲劳和饥饿。回到家里,第一件事便是从水井中打上满满一桶冰凉甘甜的井水,仰起头,‘咕咚咕咚’畅饮,喝个全身爽爽的。随后,我一边做饭,一边拉起心爱的二胡,我拉给猪听,猪是最可爱的听众。悠扬的二胡声,仿佛有一种神奇的魔力,把我带到一个很美好的世界。”
在张老先生眼里,生活很有趣,在17米高的拱顶搬石头挑战力量和平衡,他觉得有趣;喝井水享受畅饮冰凉,他觉得有趣;吃18个肉包享受饱饱的美食,他觉得有趣;拉二胡给猪听,自己高兴猪也开心,他觉得有趣……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百里挑一。”临别,我久久地握着张老先生的那双大手,久久地不愿松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