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听到了一个播客,他们在讨论,如何克服焦虑提到,焦虑的反面是具体,要把焦虑的事情转化为具体的事情。
焦虑的具体表现就是拖延,疯狂拖延。今天要交论文终稿了,我拖到晚上十一点才开始疯狂写,仿佛感觉人的潜能在那一刻就被发挥到了极致,那简直就是我智慧的巅峰。
每次写完,都说以后一定从头开始按部就班的写。可是到了下一次,还是会陷入无尽的拖延,甚至不知道为什么。
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我都把我的“拖延”定义为“懒”,拖着不干,在开始一件需要动脑的事情时候,总是得先玩上半小时的消消乐,直到所有的“精力瓶”都耗光才开始做事。
然鹅,前两天读到心理学家 Adam Grant 的书才知道,很多艺术类创作者都有拖延行为,这种拖延往往和完美主义是一体两面。就连比尔盖茨都在一次演讲中讲到,自己也有很严重的拖延症,一直会拖到最后一刻才开始自己的工作。
这是一种非常糟糕的工作模式,但是确是一种很好的逃避现实、回避失败的方法。只要不开始,就可以不面对有可能失败的结果。因此,我们一边“压力山大”的刷手机、玩游戏,一边继续拖延要做的事情。压力与日俱增,过大的压力又会让我们继续拖延,进而造成焦虑,陷入无限循环。
我们不妨想想,到底是什么导致了我们的拖延,是单纯不喜欢做这件事,还是因为难度大而不敢开始做这件事,到底是什么样的心理成因。
剖析了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拖延后,就可以试着进一步的说服大脑,如果要洗衣服,不想起身开始收拾,就试着先把手边想洗的衣服放在脚边,再一鼓作气的把它们放进洗衣机;如果要洗澡,就试着先从沙发里站起来;如果从事文案工作,就试着先坐到电脑前,打开~再点开文件,看一眼~,每一个动作都不超过一分钟,让大脑觉得这都是一个动作就可以完成的简单任务。
就这样一分钟接着一分钟的干下去,大脑得到的永远都是正反馈。大脑常常骗我们,让我们拖延;我们就骗骗脑子,这事儿不难,先做一分钟看看~
实不相瞒,在写这篇稿子的时候,我也是一分钟又一分钟的说服自己,先写一句话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