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东和李军是朋友,最好的朋友。他们两个怎么会是最好的朋友呢?
按理说,他两个成为朋友没什么奇怪的,两个人是高中同学,高中时住一个宿舍,又是饭友,成为朋友本来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可是,熟悉他们的人都知道,两个人的差异太大了,简直可以说这两个人就是一正一邪。
孙东是那种典型的正人君子。他在省里的农大教学,鼻梁上驾着一副瓶底一样厚的眼镜,摘了眼镜,差不多就是一个瞎子。孙东的父亲五十年代末参加工作,三年困难时由于粮食紧缺,压缩城市户口,就响应号召,回农村参加生产劳动了。直到七十年代末,才又到乡里的中学当了老师。这一段经历,养成了父亲谨小慎微的性格。孙东刚毕业的时候也很骄傲,当时,他在学校宣传部工作,学校将要六十周年校庆,由部长牵头,组织一帮秀才写校史,孙东也是秀才之一。但是,那时候,孙东还不成熟,一次在私下议论部长写的稿子,很有点不以为然。这件事不知怎么回事传到了部长耳朵里,后来,部长终于抓住了他一个毛病,让他离开宣传部到系部教学。从那以后,孙东开始变得成熟了。孙东其实功底很好,教书也认真负责,很快,就成了学校有名的好老师。
李军呢,好像从来没吃过什么亏,性格上大大咧咧的,有时,写几首打油诗,很有点诗人气质。李军一毕业就被分配到当地市里的报社。李军是个才子,当地日报上许多重要新闻都出自他的笔下。李军更广为人知的是一个花花公子,饭桌上,他可以轻松自如地和桌上的美女不伤大雅地调笑,还可以讲一些不太露骨的色情段子。李军酒量好,朋友多,又在媒体工作,好多饭桌上,都可以看到他的影子,听到他的段子。当地传说,李军和好几个女人断断续续有着暧昧关系。孙东问过李军,李军也不否认。
这样两个人偏偏是最为要好的朋友,李军每次去省城,都尽量抽出时间和孙东聊聊。孙东呢,每次回老家,第一个通知的一定是李军。
有意思的是,两个人在一起的时候,常常是李军嘲笑孙东,而不是孙东批评李军。有一次,两个人喝了点酒,李军要带孙东去看一个小姑娘,说是最近认识的,很漂亮。孙东拒绝了。他不干涉李军这方面的爱好,也不想了解李军这方面的生活。
李军突然说:“要不,带你去开开洋荤?”
孙东断然拒绝。
“虚伪!你真虚伪!我就不信,一个人会不向往,最起码,也该有点好奇吧。你就是整天想着道德呀、麻烦呀,完全被观念束缚住了。”
孙东不吭声。
李军出事了。
报社来了一个实习生,人长得很漂亮,个性也很热情,领导把这个实习生分给李军指导。李军多次向这个女孩暗示,他将来可以帮助女孩到报社工作。后来,一次采访结束,采访对象设宴招待,李军有意识地把女孩灌醉后带回了房间。第二天,女孩就报警了。
孙东有点替李军抱不平。他知道,李军和这个女孩来往有一段时间了,女孩总是若即若离,也许,真希望李军将来能帮着安排工作。孙东也劝过李军,不要玩火,李军不听。这一次,事后女孩曾向李军索要过赔偿,李军没当回事。也许,女孩已经对李军失望了,一贯聪明的李军,丝毫没有意识到危险的临近。
李军被判了三年。李军宣判那天,孙东一个人在家里喝酒。他摆了两个酒杯,倒上酒,他拿起一个酒杯,和桌上的那个碰了碰,一饮而尽,然后,又端起桌上的一杯酒,慢慢喝掉。
妻子看着有点发毛,问他:“和谁喝酒呢?”
孙东说了一句很奇怪的话:“你总是嘲笑的那个人,身上就没有一点你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