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读书无用论
1、我们从小上学就知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随着形式的变化,这些年来越来越认可这种定论;
2、但还有一种调侃“九年义务教育后,不影响牛马一个月几千块”,这种读书无用论源于在校期间学习的知识,到之后的社会活动中使用不上;
3、上学期间学习的具体知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看似无用。但读书上学的经历,并非只是书本知识,更是一套方法论的学习;
4、可见读书无用论只适用于部分文化知识,与读书上学时潜移默化接受的,到今后社会使用的方法论并没有关系;
5、结合文化程度的正向过滤,也更意识到应试成果,是对一个人智商、耐心、学习方法等多方面因素的初步筛选;
6、下一步行动:
(1)很多人离开了校园就停止了学习,其实那只是离开新手村进入到真正的江湖,所以不要停止社会活动中的学习;
(2)读书无用论只能是调侃,终身学习才是正途。最初读书学习的目的,最大的本质可能是进入社会分层,但也是学会学习,构建方法论的过程;
(3)人的一生,社会是最大的江湖,这不仅是丛林更是战场。读书学习是最基本的生存学习,否定读书无用论之调;
(4)用这些观点丰富“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作为学习读书的内驱力;
【二】阅读犹如探索
1、阅读就像是一场在知识海洋中的航行,从一本本的书籍中探索不同的世界,汲取丰富的思想养分,如同航海者在各个岛屿探寻宝藏;
2、人们对精彩的阅读体验也会着迷,书中引人入胜的情节、深刻的哲理感悟,以及读完后内心的充实感,这些都是阅读带来的魅力所在;
3、若能在开启阅读之旅前就充分领略这些魅力,并做好相应准备,无疑会使阅读更加高效且富有乐趣;
4、特别是在不经意间读到的一句名言警句,可能会瞬间点亮心中某一处混沌,引发长久的思考与自我反思;
5、阅读也更像是一场聆听,听作者娓娓道来,他的所见、他的思都以文字的形式呈现;
6、下一步行动:
(1)可以偶尔在阅读前营造氛围感,安静舒适的角落,一杯喜欢的茶或饮料,让身心放松下来再开始阅读之旅;
(2)制定阅读计划,明确阅读的目标书籍或文章,规划出每天的阅读量或阅读时间;
(3)把厚的书籍或复杂的文章分解成一个个小部分,按章节、按段落来逐步攻克。这样能降低阅读的难度,避免被大量的信息吓到,不要妄图一口气读完所有内容;
(4)在阅读过程中要接纳自己的情绪,可能会有困惑、疲惫或者兴奋,要允许它们存在,而不是强行压抑,这样才能更深入地理解文字背后的意义;
(5)记住:所有阅读者在探索知识海洋时都会遇到理解的障碍或情绪的波动,不要因一时的困难而否定自己和放弃;
(6)不要回头算阅读账,看过的书也许并不为以后所用,但它们可能是以另一种形式存在;
【三】情绪管理的一点
1、生活中总有情绪把控堪称完美的高光瞬间,面对无理刁难依然能面带微笑,用专业与涵养化解对方的怒火,解决问题还收获由衷的歉意;
2、可谁也逃不过情绪翻车的时候,焦虑感侵袭、消极无助、愤怒占据冒出极端念头,负面情绪更像脱缰的野马,肆意践踏生活的平静;
3、若想让稳定且积极的情绪状态贯穿生活始终,最大的拦路虎在于“情绪觉察滞后”与“宣泄渠道不畅”;
4、很多时候情绪上头了才后知后觉,来不及刹车就酿成冲动之举;
5、并且平日里没给自己搭建好宣泄情绪的桥梁,所有委屈、愤怒憋在心里,日积月累,稍一触碰就容易爆发;
6、下一步行动:
(1)增加理解:人们并非是缺乏情绪管理的能力,而是受困于情绪觉察慢、宣泄无门,才频繁陷入情绪泥沼;
(2)进阶情绪管理的首要任务是“提高情绪觉察、拓宽宣泄途径”。每天抽几分钟做情绪自查,问问自己此刻的情绪状态,是什么引发的,提前预警;(3)当负面情绪来袭,不要压抑,除了使用RAIN四步法消减,还能找空旷地方物理宣泄;
(4)多尝试情绪转换,用积极视角看问题,想办法用好心情替换坏情绪;
(5)保持正念冥想练习,让内心沉淀,降低情绪敏感度,这也能提高觉知及时发现情绪变化;
(6)人要在情绪上练,包容自己每次面对情绪的经历,事后多复盘总结;
(7)还是需要找到一个可信任的、情绪交流的“树洞”,避免情绪积累;
【四】信息传递中的隐藏壁垒
1、工作与生活里,参与了形形色色的沟通场景,有相谈甚欢、一拍即合的时候,信息飞速传递,双方想法无缝对接。也不乏面红耳赤、不欢而散的状况,各执一词,谁也无法说服对方;
2、很多次我觉得自己已经把观点阐述得很清晰了,对方肯定能心领神会,可后续的反馈却不尽人意,不是执行偏差,就是压根没懂;
3、甚至有时又觉得理解他人意思易如反掌,实际操作起来才发现误解重重,需要很多次校对;
4、人往往会不自觉代入自身立场去沟通,在熟悉的思维模式里,自认为道理都讲明白了,对方频频点头似乎也是认同的表现,于是笃定沟通到位;
5、但高效、精准的沟通远不止表面的言语交换,背后潜藏着文化差异、情绪感知、利益诉求这类容易被忽视的壁垒,没触及这些深层次因素,沟通就只是浮于表层,隐患重重;
6、下一步行动:
(1)传达的信息没得到理想回应,别急于埋怨对方领悟力差,先反思是否忽略了沟通中的隐藏因素,主动换位思考,探寻对方真正在意的点;
(2)以为达成共识却出岔子时,静下心复盘全程,检查是否有会错意、情绪刺激,或是无心冒犯的迹象,找准症结再调整沟通策略;
(3)绝不能心存“我说清楚就行”的草率念头,同样的话术,语气、时机不同,效果天差地别。要时刻怀揣谦逊,耐心打磨沟通技巧,持续洞察沟通中的微妙细节;
(4)多用反问确认,不要担心这会影响信息传递节奏,有效比快速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