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历史人物的一生,到底狭隘、睚眦必报还是宽厚,都必待一生的大数据总结。光看待某个历史时刻、某个事实、某个场景某个人,都免不了简单枚举的逼仄,不能证实人性的总体性。大量事实证明,本性相当狭隘敏感的人,在很多关键时刻,宽大仁慈到了无法想象的程度。
譬如朱元璋对待朱亮祖、曹操对待张绣。
其实这也很好理解,不是出于天性,而完全是出于理性的判断,从更大的利益和局面考虑,个人仇恨不算什么,要看阶级利益。
当然这仍然值得称道的,大多人会被个人仇恨冲没理性,而高明的政治家能保持积极的理性,这是情感智慧。
这种高度的理性,进而演化为高度的情感智慧,使得他们在某些方面表现得很卓越,譬如终身学习,无论学习军事、学习待人、学习观念、积累知识。
教员说:“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
李世民或者朱元璋,是否宽厚,是否睚眦必报,不重要,中国人史观中宏大的一面是看历史功绩,其次看阶级性,然后再其他的,可以忽略。
如果,历史对我们一介草民有意义,我觉得一是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二是个人的学习和成长,不仅仅体现在职场,还有和社会、家人、朋友的相处,再往小一点说,和自己的相处。
现在的社会之所以被诟病成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型的言行不一致翻车现场,一方面是提倡能力之上,一方面是由上到下由左到右由内到外的学历是第一法则,尤其是知名大公司,国内皆然,没有好的出身都过不了智能筛选的第一关。
到了大数据的今天,愈演愈烈。所以国家减负中小学生是好事,但举国上下人力资源系统的明规则无疑强烈昭示,你们还是卷得不够啊。
其实一开始不是这样。
参见我们伟大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从从红军开始,由弱小到强盛。很多出身贫寒,不识一字的孩子,从战争到红军学校、抗大、军事院校,再到战争,成为高级将领,甚至再到地方,任高级领导干部,譬如彭总。成绩斐然。无疑侧面印证了这种判断相关的逻辑。
学习能力和学历总体上有一定的关系,但不是僵硬的正相关,知识和能力尤其不是绝对的正相关。尤其加上良心和人品这个软指标。当然,认识到这一点,需要大量的识别工作和唯物主义精神。而恰恰两点是很容易被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所忽视、所不重视的。
需要指出的是,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读书无用论和情绪化的反智。
有个著名的段子,教授问船工,你会文学?会数学?会计算机?船工说不会。教授感慨,你人生一半的机会没有了。船至江心,翻覆。船工问教授,你会有用吗。教授答不会,船工说,你人生的全部没有了。
白老师说,这是一个影响很坏的段子。我的理解是他认为,这中间片面的、线性的逻辑只导向知识的教条和无用,而忽视了逻辑的合理和场景的单一。
所以,我说,段子不坏。
因为这个段子也是聪明人想起来的,我们很多民间智慧崇尚读书做官、金榜题名的另外一个方向,呈现的是读书无用。这很值得玩味,我理解这里不一样的是,推从读书是着眼于未来,顺从文化和社会;崇尚读书无用,是基于现状的自我安慰和自我标榜,这样的反智倾向,是否是情绪的宣泄也未知。
所以,设计某种特定的场景,甚至有些人物之间的对比,譬如俞敏洪自嘲和马云的学历比,辍学的比尔和人大的刘哥,或者大字不识的企业家和手下的博士,特例而非大数据,则很容易得出这个结论,知识无用论,所谓清华北大不如胆大。
这里的无知在于,技术上,知识和技能不等本是常识,而被忽略成一个前置的条件,第二,有无用的标准过于狭隘、单一。等等,实际上,客观看,不是知识无用,而是知识不是万能,而知识要成为能力、终身的学习、辨析、运用、总结和升华则是一条漫长的路。
很漫长,正如人力资源如果能真正不滞后于表面的大数据,恐怕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即使是人工智能被高度口嗨的今天。
我还是比较悲观,或者靓丽一点,谨慎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