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心报国 无路请缨
公元350年,东晋朝廷以殷浩为中军将军,督五州军事,率兵北伐。只可惜殷浩此人是典型的世家子弟,空谈有余,实力全无。数次北上,屡次大败,不但劳民伤财,损失惨重,更是士气低迷,朝堂上下,尽是声讨之音。354年,正月,桓温上奏朝廷,列数殷浩罪状,朝廷无奈,只能废殷浩为庶人,并将北伐重任转交到桓温手中。
早在三年前,桓温便有八州之地,更是自行招募军卒,处理内政,俨然一副半独立状态。如今又接过北伐帅印,朝廷内外大权,尽归他所有。
东晋一朝,因为士族豪门以及朝廷图求安逸导致偏安一隅,可是北伐一直是爱国志士的最终目标。在北伐这条道路上,各方英雄轮番上场。祖逖来过,刘琨来过,庾亮来过,殷浩来过,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失败,如今,桓温来了。
他会成功吗?
不知道黎民百姓是如何设想这个问题的,但是其他世家大族甚至皇帝本身都希望这个答案是不会吧!
公元354年,三月,桓温亲率四万兵马从江陵出发北上攻打符氏秦国。桓温的步军,水军以及从子午谷出击的部队,三路进军。此次桓温的作战方针只有一个字,攻!他要用无与伦比的攻势摧毁秦军,让他们知道战场不是谁都可以来的。
桓温军先取上洛,再破青泥,势如破竹。最后,在蓝田与秦国的五万精锐决一死战。
汉人与胡人的大规模战斗历来并不少见。
李牧,卫青,霍去病,窦宪更是用战争一点一点摧毁胡人的尊严,将伤痛死亡屈辱刻在他们的骨肌之上。可是他们的战场都是在塞外,都是在北漠。今天,桓温是在汉人的土地上攻打胡人,收回失地,这本身就有点讽刺,但是,他不会丢了先人的脸面。
这一战,桓温亲自督战,面对强横的胡人,不惧不畏不退不避,大破秦军,更是射死了秦国太子。望着丢盔弃甲的秦军,桓温并没有一丝犹豫,立刻下令趁胜追击,一路转战,直到一座辉煌的城池印在自己眼前——长安城,桓温方才停止了进军,驻军灞上。秦主苻建只能带着六千残兵败将固守长安内城。也许,这位君主此生都不会忘记这个叫做桓温的汉人给自己带来的羞辱,给族人带来的杀戮!
(二)兵临城下 寒士捫虱
中原的百姓听闻桓温的到来,无不请降,更有一些西晋时的老人流泪感慨,没想到还能看到官军啊!
桓温闻言,心中先是一阵惆怅,之后更是一股愤怒,这里本就是我汉人的土地,如今百姓连见到官军都觉得稀奇。
这是为什么?
是胡人太过强势?
不,并不是,他们在我手中没有一合之力。
是将士不英勇?
不,我晋家男儿各个勇猛善战,视死如归!
只是帝王无大志,文臣不作为。他们只想着在那南方小城吟诗作赋,品茶论酒。偶尔还要对浴血奋战的将士进行议论,说我们劳民伤财,说我们妄起争端。简直无耻,实在可恨。
想到这里,桓温内心的那颗种子已然破土,萌芽!
北海有一个叫做王猛的青年人,听闻桓温大败秦军,知道其是个乱世枭雄。就去桓温大营,想要看看这位将军究竟何许人也。
桓温看到这个年轻人虽然身着麻布短衣,可是神采飞扬,定是名士,十分客气的请王猛谈谈对于如今天下大事的看法。王猛便在众目睽睽之下,一边捉着身上的虱子,一边侃侃而谈。那般自然,那般神气。桓温心中更是惊叹。
顿了顿,桓温问道:“我奉天子之命,率领十万大军来比讨伐逆贼,为什么关中豪杰不来此效忠。”
王猛看着这位不可一世的将领,直言道:“将军不远万里,来到此地,如今长安城就在眼前,将军反而停下来了。大家都在猜测将军的意图啊!”
这一句话,直接穿透了桓温内心最深处,沉默良久,只说了一句:“江东之地,无一人比得上您啊!”
桓温自然不会放过长安城里的秦国残兵,他本想等到秋天麦熟,筹集粮草一举攻破。就像多年前灭掉成汉一样。不过苻建并不是李势那样的草包,他也知道桓温的野心。所以早早的将所有麦苗全部割完。孤军深入的桓温眼见就能收复长安,终究还是败给了粮草。虽然心有不甘,可是事已至此,桓温倒也不愿再停留,免得多生事端——班师还朝,桓温相信,自己还会再回来的。
桓温的第一次北伐算是告一段落了。
至于那位捫虱寒士王猛,桓温是十分欣赏的,赐给了他许多财物,想把他带回南朝。这王猛是经天纬地不世出的人才,早已看到了桓温内心那颗叛逆的种子。若是辅佐桓温,日后桓温造反,自己定然也要背上谋反的骂名,像他这般清流名士又岂会丢失掉最宝贵的东西呢?
王猛拒绝桓温拉拢,悄然离开,回到了华山,——自己师父那里,一来再次沉淀自己,二来等待真正的明主。几年后,他孤身一人,去往北方。
在北方,在秦国,他遇到了一个失意的氐族贵族,并结下了一生之盟。王猛帮助他一步一步登上嗜血的皇位,继而统一了北方走到了可以左右整个乱世风云之巅,这个贵族青年叫做苻坚,五胡十六国唯一配得上帝王的男人。当然这就是后话了。
(三)将军出征 再复洛阳
352年在殷浩北伐之时,他的手下有一个叫做姚襄的将领败于秦军之手。姚襄此人知道苻氏秦军与慕容氏燕军实力强盛,北伐之事定然无胜算。于是就在淮河两岸屯田练兵。姚襄从来没有一统天下的大志,也没有吞并四方的野心。他只是希望自己领地的百姓可以安居乐业,只是希望自己的将领士兵不用做无谓的牺牲。这是他作为一个将军的责任和义务。所以第二年,殷浩再次组织北伐,以姚襄为先锋,姚襄知道此次北上绝非秦燕的对手。为了护住自己的士兵与百姓,他设下埋伏,大败晋军。此战之后,姚襄固守淮南,招募流亡人士,进一步稳固自己的势力。
356年,桓温第一次北伐结束的第二年,已经占据许昌,自称大将军的姚襄攻打洛阳。远在南方的桓温听到这个消息,决定制裁一下这个嚣张的叛将,率领本部人马再次从江陵出发,北上洛阳,桓温的第二次北伐开始了。
桓温大军经过平乘楼时,与一些幕僚登高嘹望中原。桓温本是豪士,如今登着极高处,望尽四海,想到这数十年的乱世,中原之地的水深火热,不由得感叹:“使神州沦陷,百年丘墟,王夷甫等人不能不承担责任。”桓温手下有一个叫做袁宏的官员却反对道:“天下大事都有定数,如今的世道也是天命使然,与人有什么关系呢?”桓温虽是沙场之人,却是名士修养,性格向来极好,听此混账话,激动的说道:“当年刘表有一只千斤重的大牛,食量是普通牛的数十倍,但是,若是耕田负重连一只小牛都比不上。后来,曹操攻占荆州,就把这只大牛杀了,犒赏将士们。”
桓温的话语虽然隐晦,但是意思还是很明确的。在桓温的认知中,一个人的权势多大,能力多大,他相应的责任就有多大。自己如今位极人臣,威名四海,本可以在南朝安逸的高贵的活着。可是,他是一个汉人,他是一个不忘故国身系天下的将军,他要将那些被外族占领的土地一寸一寸的拿回来。可是,朝中的那些大臣,不但不支持自己,不贡献一分心力,反而处处刁难,时时提防。如今的世道,他们无法推脱。
桓温权势滔天,朝中之人虽然不能也不敢拿他怎么样,可是他们也没有一分想要协助桓温的心。桓温只能一边正对北方的明枪,一边小心南方的暗箭,艰难的推进自己的北伐大业。
一路之上,依旧没有人可以作为桓温的对手。正在忙于进攻的姚襄,听闻桓温大军已经到来。先设好埋伏,又派使者向桓温示弱,表示,自己真心投降,希望桓温大军稍微后退一点,好迎接桓温大驾。
对于姚襄的心思,桓温又怎么不清楚,但是他不恼也不怒,回道,我这次是来收复中原,修复帝室宗庙的,与姚襄无关。姚襄如果想要见我,直接来就可以,何必派使者呢?
听完使者的回话,姚襄感慨道,桓温毕竟是桓温啊!
虽然此刻的姚襄没有把握可以取得胜利,但是,洛阳近在咫尺,他不愿将士们那么多的牺牲,付出毫无收获。他要和桓温一决雌雄。
姚襄确实是一个难得的将领,士兵爱戴,百姓依附,可惜,他遇到了桓温。
一番交战,姚襄大败,便逃走了,即便如此,依旧有许多百姓跟随着他,姚襄对他们也不舍不弃,在那样的乱世确实难得。一年后,姚襄终究还是死在了秦军的刀剑之下。
取得胜利的桓温终于挺近了洛阳,这个不知承载了多少王朝,几代皇帝,几百年岁月的古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