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活着》出发:探寻语文教学改革的新航道
余华的《活着》以其质朴而震撼人心的笔触,刻画了福贵饱经沧桑的一生,让读者在命运的跌宕起伏中思索生命的意义。这部作品不仅是文学创作的典范,更从多个维度为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了深邃的启示与思考,引导我们重新审视语文教学的目标、方法与价值取向。
一、回归生命本真:重塑语文教学目标
《活着》中福贵的生命历程充满苦难与坚韧,这使我们意识到语文教学应回归生命的本真,将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理解与热爱融入教学目标。语文,绝非简单的字词堆砌与语法传授,而是关乎生命体验的深度交流与思想情感的细腻传递。
在传统语文教学中,往往过于注重知识技能的训练,以应试为导向,忽略了语文对学生生命成长的滋养。如今,我们应转变观念,以《活着》为鉴,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经典文本,感受不同生命的温度与力量。例如,在教授《老人与海》时,让学生深入体会桑地亚哥在与鲨鱼搏斗中展现出的 “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的生命意志,与福贵面对接踵而至的苦难却依然顽强生活的精神相互呼应。鼓励学生思考在现实生活中,当面临困境时应如何坚守生命的尊严与价值,从而使语文教学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迈向生命教育的殿堂,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生命观与价值观。
二、体验式教学:革新语文教学方法
福贵的一生是亲身经历的一生,这种切身体验铸就了他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在语文教学改革中,体验式教学方法正与这种理念相契合,能够让学生摆脱被动接受知识的模式,主动参与到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更丰富、更深刻的学习体验。
以古诗词教学为例,以往教师常以讲解诗词大意、分析艺术手法为主,学生难以真正领略古诗词的魅力。若借鉴体验式教学,教师可创设情境,如在教授《琵琶行》时,借助多媒体播放古乐,展示相关的古代场景图片,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浔阳江头,感受诗人与琵琶女相遇时的氛围。鼓励学生扮演诗人或琵琶女,以角色的视角去吟诵诗词,理解其中蕴含的情感。又如在作文教学中,改变传统命题作文模式,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社区义工服务、田野调查等,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积累素材,产生真实的情感触动。就像福贵通过自身经历感悟生活,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写出的作文将不再空洞无物,而是充满生活气息与真情实感。
三、培养批判性思维:提升语文教学深度
《活着》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特定时代下小人物的命运,其中蕴含着对社会、人性等多方面的思考。这启示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升语文教学的深度与广度,使学生不仅仅满足于对文本表面的理解,而是能够深入挖掘文本背后的意义与价值。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对经典文本进行批判性分析。例如,在学习《孔乙己》时,鼓励学生思考鲁迅塑造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的深层意图,除了批判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是否还有对人性弱点以及社会冷漠的揭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作品,提出自己的见解,敢于质疑权威解读。同时,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在思想的碰撞中完善自己的观点,培养独立思考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在写作教学中,要求学生针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评论写作,如结合《活着》中对社会变迁与人物命运关系的描写,引导学生分析当下社会现象对个人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表达观点的能力,使语文教学成为培养学生理性思维与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阵地。
四、多元评价体系:完善语文教学反馈
福贵的一生无法用单一的标准去评判,同样,语文教学也不应依赖单一的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构建多元评价体系,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它能够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语文素养与学习过程,为教学提供更有效的反馈。
除了传统的纸笔测试,应增加过程性评价。例如,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评价其参与度、观点的创新性以及与同学的协作能力;记录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的阅读量、阅读笔记的质量以及对作品的理解深度等。对于写作教学,不仅评价作文的最终成品,还应关注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构思、修改等环节。同时,引入学生自评与互评机制,让学生在自我评价中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在互评中学习他人的优点。如在小组合作完成的语文项目式学习后,小组成员相互评价彼此在项目中的贡献,提出改进建议。通过这种多元评价体系,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升,为语文教学改革注入新的活力。
《活着》为语文教学改革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让我们看到语文教学不应局限于传统的模式与框架,而是要回归生命、关注体验、培养思维、完善评价。通过借鉴这部作品所蕴含的智慧,我们能够探索出更符合学生成长需求、更具时代意义的语文教学新路径,让语文真正成为学生心灵成长与素养提升的重要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