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善之心真切
《传习录》:先生问在坐之友,比来工夫何似?一友举虚明意思。先生曰:“此是说光景。”一友叙今昔异同。先生曰:“此是说效验。”二友惘然。请是。先生曰:“吾辈今日用功,只是要为善之心真切。此心真切,见善即迁,有过即改,方是真切工夫。如此则人欲日消,天理日明。若只管求光景,说效验,却是助长外驰病痛,不是工夫。”
用白话文说一说这段话的意思:
王阳明问在座的朋友,近来修行的工夫做得怎么样了。一位朋友说内心清澈明亮没有任何杂念,王阳明说道:“你这是在说人生感悟。”一位朋友讲述开始修行后和未修行前的不同,王阳明说道:“你这是在说价值判断。”两位朋友很茫然,请教修行的真谛。
王阳明说道:“我们今天努力修行,不过是要让‘为善之心’纯真而现实。只有‘为善之心’变得纯真而现实了,看见‘善’就会向往,改掉自己的过失。这才是真正的工夫,这样下去,私欲会一天比一天少,天理会一天比一天清晰明了。如果停留在人生感悟和价值判断的水平,就会助长在内心之外求天理的毛病。这不是工夫。”
理解这句话,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if !supportLists]一、[endif]一般地我们获得知识都是通过对外界事物不断的观察、实验来实现的。但王阳明认为应该从内心去求索,这不是说不需要外界通过感官刺激给我们的感觉、印象、表象等等。是说应该将这些东西变成我们思维的一部分,并连同这些东西在一起,对整个思维进行思维,也就是反思。
[if !supportLists]二、[endif]由此,知行合一的“行”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实践,因为知识和实践是可分的,而合二为一的“知”与“行”是不可分的。“行”如果回到其基本意思“行为,行动,实际去做”的话,我们不难发现,“做”只是表现,而指挥“做”的大脑才是根本,所以“行”到了它的反面,到了“知”那里;而我们把“知”理解为“智”,理解为获取知识的过程,“知”也就去了它的反面,到了“行”那里。可见,“知”与“行”是不可分的。有人说知行合一就是一范畴,这没说错。
[if !supportLists]三、[endif]这一观点是主观唯心主义者所共同持有的重要观点。
一时之念,不知对不对,权且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