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每个人都具有非凡的能力,可惜不是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身上的非凡之处。
未来的人分两种:觉醒的人和执迷不悟的人。觉醒的人就是能深度发掘自己的人。
《道德经》里说:夫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所谓善人不是善良的人,而是善于遵循天道的人,也就是觉醒的人。
那么,我们又该如何觉醒呢?
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叫作: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其实,这句话后面还有一句:人和不如己合,已合不如神助。
这里的神就是真我。人生最大的幸运,就是能找到这个真我。
人生就像一个“怪圈”,人生最难突破的就是这个圈。能逃出这个圈的人寥寥无几,这个逃出来的过程叫自强,也叫觉醒。
觉醒的目的就是去感应常人无法感应的东西。人在应激条件下其实可以激发这种能力。
比如,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新闻,妈妈在危险时刻保护孩子的时候,会爆发出很大的力量;人在高度紧张的时候,视力会变好、记忆力会增强;遭遇交通事故的时候,人们能在很短的时间里记住肇事者的车牌号……这就是应激状态下激发的潜能。
这是因为人在应激情况下,注意力会高度集中,情感会被瞬间激发,这种力量一下子打开了。
那么,我们在平时怎么样才能激发潜能呢?
请大家记住四个字:活在当下。
唯有当下,是不受时间控制的,因为它不在时间里面,而是在时间的间隙中。
如果我们能真正活在当下,我们甚至能感受到,自己和世界是合一的。
抵达这种境界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呢?就五个字:内心能量的流淌。
所谓内心能量的流淌,就是在某一时刻,我们的内心忽然流入了一股能量,这时的心田就像花儿一样绽放,从蜷缩到舒展,然后这股能量开始自由地流淌,这就是心流的状态。
很多伟大的作品都是通过内心的流淌创作出来的。
正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在醉酒之后完成的;李白的《将进酒》,也是醉酒后完成的。他们在那时达到了忘我的境界,当自我被忘记了,元神就被唤醒了。
我们掌握的知识和技巧越多,灵性就会越来越少,行为模式就会越来越机械化。
认知很重要,但每一种认知又会成为一种障碍。唯有健康开放的心智模型,才能驾驭更多认知,才能修炼出一种空性灵性。
忘记知识、忘记方法、忘记目标,全然关注当下,任由自己的内心流淌,这样才能创造奇迹。
忘我和无我很重要。佛家强调“空”,叫“空生妙有”;道家强调“无”,叫“无中生有”。修行人修的就是这种“空无”的境界,也就是禅宗一直强调的“空性”。
那些神来之笔,那些震撼人心的伟大作品,大都是我们摆脱了对目标的控制之后,沉浸在心流中创造出来的。
古希腊哲人将这种状态称为狂喜,一种妙不可言的巅峰状态,内在能感受到极大的充盈。
其实,这是每个人天生具备的能力,因为每个人都是本自具足的。
只是世界的本质就是一种“障眼法”,让我们迷失在红尘俗世幻境中。只要我们能带着这种觉知生活,总有一天可以冲破障碍,显现“真我”。
随笔/恒之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