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麦扇儿”
七月十二,是甘肃陇中的汉族节日,是新麦上场后,食新面的节日。农家有谚语曰:“七月十二,烙麦扇儿。”用新麦烙成的穿裙子的娃娃形的馍馍,名曰:“麦扇儿”。分给家人食用,小儿尤其喜欢。
我出生的八十年代的甘肃农村,家家过着饥寒交迫的日子。少的可怜的白面勉强能够在大年三十吃顿长面,也就断了顿了。
每年到七月十二之前,家里劳动力多的家庭,用连枷打一些小麦,赶着给孩子们做一些麦扇儿。我家劳动力少,只能在秋天消停了才碾场,所以,那个时候,母亲很少烙麦扇儿。
有一年,七月十二,早晨,我去邻居张阿姨家玩,她正在做麦扇儿,灶台上仰着一个锅盖,里面齐齐地摆着刚出锅的几个麦扇儿。见我进来,她顺手用筷子夹起一个烙地黄黄的递给我。
回家后,我小心翼翼地把麦扇儿的腿掰了一根,让母亲尝尝,母亲说什么都不肯尝,说:“麦扇儿是哄小孩子的...”着,母亲摘了一篮子辣椒,让我送给张阿姨。
第二年,七月十二的前一天,母亲晒了几捆麦子,一把一把的在碌碡上摔打,簸净晒干,然后在自家的石磨上磨成面粉。七月十二那天早上,母亲也做了几个麦扇儿。
母亲把那个四个穿花裙子的面人儿排成一行,左看右看,从中选出两个她认为比较好的,然后让我看,那个更好。最后,母亲结合我的建议,选了一个没有焦疤的,裙子没有变形的,胳膊腿完整的麦扇儿,表情看起来欢乐的,用盘子拖住,让我端给张阿姨去了。
后来,我家的日子慢慢地好起来了,母亲每年都要做好多的麦扇儿。和以前一样,母亲每次把做好的麦扇儿摆在案板上,和我评选,把认为做的好的,就分给张阿姨和街坊邻居的孩子们了。大家都夸母亲心灵手巧,麦扇做的好。
又是一年七月十二,张阿姨害病头疼,说孩子们都长大了,今年就不做麦扇儿了。母亲知道后,发了满满一大盆面。
那天早上,母亲把我叫起来,说:“你来烧火,我给你们做麦扇儿吧”母亲把切成三角形的面,用筷子在三角处用力一夹,一个瓜子脸的娃娃人头就出来了,再用花椒仔点上眼睛,用小麦点上嘴巴,顿时一个女孩形象微笑着就出现了。然后,母亲用刀在三角形两边切了两条,拉起来,抱住头部,有了胳膊的娃娃看起来更加活灵活现了,最后,母亲用梳子在裙子上刻了几道条纹,条纹界格里面用顶针压出圆圆的圈,像少数民族的服饰。
我学着母亲,也做了几个,但总是做不好,不是裙子的花纹乱了,就是胳膊弄断了,那五官,一副哭笑不得的模样,母亲笑着说:“做麦扇儿不在做的好赖,重在享受丰收的喜悦。”听母亲这样一说,我就不觉得那麦扇儿难看了,反而觉得往年那些千人一面的麦扇儿不够真实。
母亲特意把我做的麦扇儿精心挑选了一些,端给生病的婶子和弟弟妹妹了。
后来,婶子的病好了,说她要补过七月十二,她真的就烙了几个麦扇儿,
母亲的这种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处事原则,。一直深深地影响着我。工作后,每次回家,给母亲带一份礼物,婶子也要带同样的一份。让我有颗感恩的心
现在,母亲虽然早已不在人世,但她的那种精神,却依然在生根发芽,持续不断的成长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