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许先生

应该用一个什么名字来概括对于这篇怀念许先生的文字呢,这应该是很难写的一篇。前天,我正在去一个饭局的地铁里,前一分钟地铁到达某站的门刚关上前,一个附近坐在座位上的小男孩突然意识到自己该下车了瞬间冲出车门,随身带着一袋零食散落一地,也不及去捡。在地铁随即地轰鸣中我在手机里看到了许倬云离世的消息,瞬间脑子有点泛白,然后出现的是刚刚读过他的《往里走,安顿自己》书封;耳机里播放着的是卢冠廷的那一首《一生所爱》。尽管《大话西游》和这首著名的插曲是讲爱情的,但那一刻总感觉有种类比似的暗合,那沧桑的乐曲好像和生于1930年的许先生的一生似乎产生了某种连带关系,丰富的让人刹那间眼前白茫茫的。

想一想1930年的人活到今天是什么概念,其人生的厚度、浓密,那无尽的沧桑是今天的人很难想象的,何况作为天生身患残疾的历史学家。在阅读《往里走,安顿自己》时,读到他的经历我几度哽咽,在今人看来人生可以说如此悲惨的人还有心思关心“但悲不见九州同”,至少作为读者或旁观者的我的理解力是失能的,但并不影响他的文字给了我这个普通读者带来极大的安慰。也不应该称之为安慰,起码绝对不是鸡汤式的安慰,而是注入了内心的底气。在他晚年的视频中,看到老人不厌其烦地关心关照着时下年轻人的精神状态,关注着今天整个的时代气氛,他积极而客观地表达、不顾负面的评论,佩服之余又有些担心。我不知道经历过战争、身残、动荡社会的人是否都是赤子之心(显然不是),起码他的学识、思想、经历等等不是我们随便什么人都能企及的。很多时候,我们不能向大众低头。

不过惭愧地讲,(毕竟优秀的写作者太多、书也太多)尽管对许先生我还处于感性理解的阶段,但未来必然拿出时间好好回看他的众多学术著作。有着丰富人生经历的历史学家,我相信其文字的撼动力除了逻辑的严密、学术水平的高超外,还必然带有对人类的关照的温情。在对一个人或一件事缺乏十足了解的情况下,我无权也无资格过多地描述什么,甚至不好介绍他的书给朋友们,但我相信某种程度上的口碑,至少过活一生要尽量地多读书。除了不能向大众低头之外,还要坚定拥抱那些值得拥抱的。

很难写的好,尤其面对的是如此人物。说心里上是“惶恐的”,也并非出于礼貌和托词。唯一能做的就是多读,多了解,多理解,进而使自己变得更好。正如维特根斯坦所说,改善世界唯一能做的就是改善自己。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