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已经写完了0到3岁,3到6岁和6到12岁,今天是最后一个阶段:12到18岁,这是最后一次给孩子补充心理养分的年龄段,也是前期心理养分不足的最后一个弥补期,过了18岁之后,孩子将长大成人,18岁之前缺失的心理养分将在他的一生中留下烙印,影响着方方面面,他自己确无可奈何。这里需要提醒各位家长,虽然说12到18岁是最后的心理养分输送期,但实际上只有16岁之前是比较容易输送的,16到18岁的孩子已经进入少年晚期,这个时候他对父母会产生更多的不信任,16岁之前养分输送充足的家庭,16岁之后会建立相对稳固、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反之,想达到这样的效果,在16到18岁时需要付出更多倍的陪伴和沟通才能够做到。
12到18岁称为少年期,也叫青春期,对应初中和高中阶段,这一阶段重要的心理养分只有一个,叫做“亲密”。
亲密关系的建立就像一层窗户纸,掌握了方法找到了感觉就很简单,通过少年期亲密关系的建立将获得一生和谐美好的亲子关系,孩子对父母亲近、信任,有了烦恼和喜悦都愿意跟父母说。如果方法不当,就像雾里看花一样,总是不得要领,再加上青春期孩子特有的各种叛逆心理和行为,很可能就会错失这个建立亲密关系的黄金时期,造成亲子关系的疏离。
想捅破这层窗户纸,需要先了解12到18岁孩子的心理特点:
生理发育加速
青春期的生理发育有两大特点:一是迎来了第二个快速长高期,二是性发育和
成熟。这两个特点都会让孩子的身体有明显的变化和感觉,从而给孩子一种“我已经
长大了”的感觉。这些变化也为异性之间的互相吸引提供了生理基础,所以青春期的孩子会出现懵懂的对异性的好感,甚至开始尝试恋爱。面对孩子的“早恋”,棒大鸳鸯式的教育方法明显不可取,不但会让孩子对父母“怒目而视”,破坏掉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亲子关系, 而且很可能让“恋情”转为隐蔽进行,孩子反而因由此带来的刺激感而愈发深陷。
针对孩子的生理发展变化和恋爱问题,父母应该为孩子提供知识储备和心理准备。关于女孩子月经来潮和男孩子初次遗精的问题,不要把全部的知识来源寄托于学校的生理卫生课或相关书籍,更不要觉得孩子到了一定年纪自然就懂得了。知识可以来自于课程和书籍,但关心和呵护只能来自于父母。找一个合适的时机,同性别家长务必好好地和孩子聊一聊这个话题,抛开理论术语,可以结合自己当年的经历和心理感受,温暖柔和地把这件事情讲清楚。最好连同这些生理现象带给身体的变化和两性的问题一起讲清楚。不用觉得不好意思,要知道,这些知识孩子是肯定要掌握的,如果你不说,他一定会通过其它渠道去探索,甚至会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去尝试。与其发现孩子看色情书籍、电影的时候发脾气,与其在发现孩子过早有性经验的时候捶胸顿足,还不如亲口告诉他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哪些是可以做的、哪些是不能过早做的、做了不该做的事情会对身体和心理造成什么损害等等。讲这些的时候,你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你是女儿的闺蜜、是儿子的哥们儿,这种感觉,就叫“亲密”!
心理发展矛盾突出
少年期的孩子不但生理发育迅速,心理发展变化也非常大,且矛盾突出,主要的矛盾有以下四点:
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自认为身体、智力、各方面的能力都已经达到成人水平,但实际上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
心理断乳与精神依托之间的矛盾(一方面要求独立,一方面又渴望得到成人的理解、支持和保护);
心理闭锁性与开放性之间的矛盾(什么都不愿意和成人说,什么都愿意和同龄人交流);
成就感与挫折感的交替(一会儿激情满怀,一会儿垂头丧气);
这些矛盾心理的存在,就构成了父母眼中那个让人头疼的青春期孩子:不爱和父母说话、做什么都关起门来、爱发脾气、什么事都要按自己的想法做、叛逆……
先把对孩子所有的不满和愤怒放一放,想一想孩子生病的时候你是怎么对待他的?是不是嘘寒问暖?是不是让他多休息?是不是总是询问他感觉怎么样了?想吃点什么?总之孩子生病的时候父母是牵肠挂肚、温柔且有耐心。
虽然不能说青春期孩子的种种表现是“病”,但的确这些表现是和生理变化密不可分的,所以家长要拿出对待生病孩子的态度来对待青春期的孩子。尝试着去理解他、接纳他、关怀他、帮助他,陪伴他共同度过这个特殊的时期。要知道,阳光总在风雨后,黎明前毕竟要有黑暗啊。青春期懂得陪伴、愿意付出的父母,才能在青春期之后收获一个阳光、积极向上的孩子,并且这种品质将伴随孩子终身。
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和陪伴,这就是面对青春期心理发展矛盾的最好解决之道,也是帮助青春期孩子获取“亲密”感的最好途径!
个性和社会发展的独特性
随着生理和心理的快速发展变化,孩子的说话方式和行为方式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感觉再也不是以前那个可以被称做宝宝的小孩子了。他的身高已经追上甚至超过了爸爸妈妈,谈起很多问题也头头是道,是时候重新审视一下孩子了。
12到18岁的孩子迎来了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更关注自我的发展和变化。强烈关注外貌、重视个人能力和学习成绩、关心个性成长、对他人的评价敏感、自尊心强,烦恼增多,孤独感、压抑感增强。
有的孩子会因为别人随口说的一句“你眼睛可真小啊”而哭闹着要去整容;。有的孩子会随身带个小镜子不时地整理发型;有的孩子会因为脸上长痘痘而不愿出门;有的孩子会整天吵着要买新衣服买名牌鞋;有的孩子为了在元旦联欢会上能技压群雄而练歌至深夜;有的孩子为了期末考试能取得好成绩跑去书店买了厚厚一摞练习册……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性,每个家长都会隔三岔五遭遇那个“没事找事”的熊孩子,又会时不时发现一个异常懂事的“乖宝宝”。既然我们已经知道了青春期是一个特殊的、必经的时期,那就平常心对待吧。虽然一会儿闹一会儿乖一会儿出怪招的孩子总是让我们可怜的心脏体验过山车的感觉,但这毕竟是成长的必经之路,所有烦恼也是成长的附属品。先放平自己的心态、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再去帮助孩子解决问题。记住,无论孩子说什么、做什么,这个时期的他,最核心的心理活动是:我要做得更好、我要更出色!所以,面对一个如此积极进取的孩子,有什么是不能包容、不能接纳、不能解决的呢?尝试着和孩子共同探讨、共同解决问题、共同收获成长的喜悦,亲密关系将会在点点滴滴间建立。
面临的心理社会问题
青春是躁动的,青春期的孩子如果引导不当往往会遭遇一些社会问题,比
如网瘾、青春期精神分裂、自杀、犯罪等等。当出现这类问题时,单纯依靠家长的力量已经很难解决了,一定要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比如心理咨询机构、医院等等。
有人说,要珍惜你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因为只有短短18年,上大学之后他就逐步地离开家,开始自己的生活了。我们和孩子在一起的这18年,正是孩子需要心理养分的18年,正是孩子茁壮成长的18年,也正是无数可能、无数变化会发生在孩子身上的18年。18岁之后,孩子已经成熟,心理和生理都进入一个稳定的状态,不再需要、也很难再给他养分的输送。所以,请务必珍惜这18年。最后,送给各位家长一段话:
孩子就像一颗种子,当我们把他种在土里的时候,他的生命就有了无限可能。我们给他的每一滴养分都会转化为他成长的元素,我们付出的每一份努力都会在他的生命中留下永恒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