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13-15,两日半的关于《更广阔的阅读和儿童的生命成长》主题论坛已结束。这是第三次来,这次似乎更特别,拓宽了视界,明白了方向。钱致榕老师、朱自强老师、周国平老师、张晓风老师、周益民老师、蒋军晶老师、郭史光宏老师等都是第一次见到,还有很多在一线积极推动阅读的老师和父母们,感谢这次论坛的组织者,让我们见识了大家的风范、学者的严谨、师者的儒雅与专业态度,宏观的格局,微观中对教育的积极推动,这一切让人敬仰!同时也遗憾当年没好好学习,没能遇见这样的老师们!而现在以妈妈的身份坐在这样的“课堂”中,身在各种父母成长的“课堂”中,我的内心变得愈加充盈与坚定,也懂得了谦逊。或许这样的成长是发自内心的对自由的渴望。感谢宝贝给了妈妈这样的机会,进入别样的世界。
阅读滋养生命。
论坛由阅读的价值,阅读什么,如何阅读,进而进入如何呈现一堂能唤醒生命的“语文课”,步步推进。
梁俊老师因支教进入教育,用一把吉他和乌蒙山里的孩子们吟唱、学诗、阅读、写作。开场以吟唱袁枚的《苔》开场: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会场一片寂静,我被感动了:我们何尝不是如苔花一样默默地生活,而内心依然有着自己的梦想与渴望。似乎第一次如此深切地感受到诗的美。或许大山里的孩子比我们“更自由”。
郭史光宏老师(马来西亚儿童文学协会副会长,和朱自强老师合著《儿童也有文学》)的文学阅读研讨课《一百条裙子》,整个过程中孩子们一直是主角,老师一直在抛出问题,引导、启发,努力唤醒孩子们的感受。没有感受哪来的文学,哪来的精神世界?而没有体验又哪来的感受?没有大量适龄的阅读积累,那些描述感受的词汇又怎会从孩子们口中输出?闲暇的阅读时光,好可贵。
徐冬梅老师说:创造发生于闲暇时。
朱自强教授的演讲题目是《儿童文学阅读与理性精神的养成》,非常专业的内容呈现,朱教授认为,好的文学作品一定藏有很强的逻辑性和理性精神在其中,所以帮孩子们挑书时要特别警惕。朱教授说他中学时理科成绩经常满分,梅子涵教授也是,这改变了我的一个错误认识:真正的文学大家不是偏科生,而是全面发展的,从事文学是源于兴趣,源于综合素养的熏陶!同时也想到了上个月读书会共读的一本书《瓦尔登湖》,作者:亨利·戴维·梭罗,翻过这本书的人都会惊叹于作者对那些生物细致的描述,没有足够的科学精神、逻辑能力、文学厚度,是无法实现的,所以梭罗成了一位影响了美国历史的作家。这或许也就是文学的价值所在——唤醒灵魂。
周益民老师的文学阅读研讨课《蚂蚁旁》(节选自朱赢春老师的《虫子旁》),首先感受到的是周老师的亲和力(这一点是与会的每位老师都具备的),周老师的课强调了让孩子们去感受朱赢春老师在写作中用到的不同的字词的区别,“砸”“蹒跚”“踉跄”……以及细节的描写,拟人手法等。一直引导孩子们自己去发现、领悟。梅子涵老师觉得周老师的文学阅读课有“语文课”的影子。张晓风老师提到“被”字(小蚁被枯枝砸伤了腰)用得有些不妥,“被”字是外来词“by”,中文可以用“给”,建议尽量用本土语言。(依我的认知,我一直觉得传统的传承方面,台湾、香港比大陆要保全得更好,这是文化断层吗?还是我的错误认识?)
从一个没太多文学底韵的妈妈的角度,我觉得让孩子去感受字词的区别,感受不同的字词的趣味,会帮助孩子在表述事物中准确用词,一样有文学价值,周老师不是让孩子们死记词义,不是直接给出词义,而是让孩子们自己在语境中领悟。我在陪女儿时(大班)会发现她经常尝试用一些新词,但却用得不准确,我就经常反问她这个词是什么意思,一般都不是太清楚,然后让她比较两个词义,她自己就懂了。这堂课对亲子共读很有启发,同时《虫子旁》也是妞很喜欢的一本书,还讨过签名。
今天先记到这里,还有一半的内容,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