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了很多种开头,都不知道怎样提这本《朗读者》,最后还是直言:我说的不是董卿的《朗读者》,是德国作家施林克的《朗读者》。
我想不起来怎么就发现了这本沉重的《朗读者》,也许是书皮一句话“为了守护秘密,你会走多远”吸引了我。书中附录是这样写的“这本书在初版后的四年内一周周、一天天、一个个钟头不断向世界各地传播。它成了独特的畅销书,不是声势浩大、大张旗鼓,也没有宣传广告战,不是媒体炒作出来的,而是在深层,像地质构造的推移。”
我也和所有读这本书的读者一样,拿到书没有间断的一口气读完,唯独有可能不同的是,我把它一天读完,而不是“我把它一夜读完”。我想我没有勇气夜读,不仅仅因为黑暗。
这是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情爱故事;这是一代人和一代人的罪责故事;这是一名囚徒和一名见证者的故事;这是一位纳粹战犯一个人的故事;这是一个纳粹二代的故事。谁才是真正的朗读者?这是一个无解的故事。
1.第一部 少年和女人
青春期的少年,荷尔蒙作怪,让他闯入一位少妇的怀里,在这里他得到所有可以证明他成长为男人的一切,包括作为男人的身体和男人的自信的力量,和一般男人所需要的在女人,甚至是所有人面前想成为的英雄的样子。可以说这是一份少年的初恋,也可以说是一个少年的成长史!第一部分是单纯的故事,书中也有疑问,但作为读者的我却不想追究,仅仅因为这里只能看到一位少年羞涩的初恋而已。正如书中一遍遍的重复着世俗无法理解的爱。“朗读,沐浴,做爱和并排小睡”是少年和女人的一切!
也许是作为一位少年母亲的缘故,我更多的是想,自己的孩子青春期的教育问题!就这么简单!所以作者在第一部的最后,让女人消失,符合常理,没有一点做作,谁没有青春期,青春期所有的一切会都随时间消失。
2.第二部 囚徒和见证者
没有任何的准备,作者第二部刚刚开始,一句话就让女人再现。“等我再次见到汉娜,已经在法庭上了”。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却让读者无法冷静,就这么一句话,让读者一念决定手中的《朗读者》不能停止,继续看,直到看到奢侈的真相。此刻我还能认为这只是一位青春期少年的故事吗?女人成了囚徒,男人是法庭的见证者,有种被“骗”的感觉。这是一个涉嫌纳粹集中营罪刑的审判,任何一个对二战历史稍作了解的人,都知道“纳粹”意味着什么?人们几乎把一切不能想象的罪恶,都可以归到纳粹的罪行。
此刻的少年已经是目中无人,妄自尊大了。“我们所阅读、所听闻的事实愈可怕,我们的责任心就愈坚定,一定要揭露罪人和控诉罪行”。就这样,少年以见证者身份,见证了女人以纳粹囚徒身份的真正的审讯。这是少年对自己内心的审讯,这场审讯可以理解为二代人在纳粹历史面前的心路历程。
当读者终于找到真相,“原来汉娜根本是既不会读,也不能写”这就是朗读者罪行。多么期望见证者成功指出真相,可对于见证者来讲,理解和谴责两者不可兼得。作者此刻再次让我理解了阿伦特在艾希曼审判时的主张“恶的化身未必是狂暴的恶魔,也有可能是平凡、敬业、忠诚的小公务员。”所有都不能因听命行事和国家行为而赦免由于没有思想、盲目服从而犯下的罪。
汉娜亦是如此!仿佛艾希曼的平庸罪恶再现,唯独不同的是态度。
3.第三部 朗读者
谁才是真正的朗读者?每个读者都有自己的答案。唯有朗读才可以慰藉两颗赎不同罪的心。汉娜学会了朗读,朗读让她作为纳粹一代人,在狱中真正的唤醒内心对善的向往,对未来的期望!“我”作为纳粹二代,在重新认知和对待纳粹历史后,重新认知集体犯罪在道德和法律的责任与犯罪事实后,开启了新的朗读,唤醒自我的朗读,唤醒纳粹二代通向对国家未来期望的朗读!
4.汉娜.阿伦特
一直以来,都想对阿伦特说点什么?但没有借口,在第三部要结尾时,终于在书中见到了阿伦特,是的汉娜.阿伦特,我一直在假设着是同一个汉娜,假设作者用汉娜作为主人公名字的用意。是阿伦特开启了一个“平庸的恶”的认知体系。有时在想,为什么同为战争罪人的国家,德国人的对纳粹罪行的态度和改造国家的信心从哪里来?德国人对战争独裁的反思能力来自哪里?一定有外力,而这种外力是无形的。无知时,总是认为这是这个民族的精神,知无知时,再次唤醒我对阿伦特的探索!。